陇东皮影戏

陇东皮影戏发源于甘肃环县、华池和庆阳县,主要流传在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和平凉地区,北宋时盛行,已有近千年历史。

陇东皮影戏是该地区乡村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每逢农闲节庆,农民们都要过过皮影戏瘾。现在,民间性的职业皮影班数量有所减少,这与艺人传承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变化等因素有关,其他艺术门类也面临类似情形。皮影班的艺人们技艺精湛,表演风格各异。陇东皮影戏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影人制作粗犷中寓细腻,细腻中含刚劲。造型夸张,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剪纸艺术的影响。第二,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为陇东民间道情曲调,委婉柔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陇东皮影戏的脚本一般都形诸文字,大都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内容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上古神话等为主,表现了老百姓的愿望和追求。但艺人们在表演过程中,又往往不受脚本限制,时常即兴发挥,出人意料。

皮影戏表演时所用的乐器主要有四弦琴、渔鼓、干鼓、二胡、笛子、棒子、铜钹和大锣等。角色主要有生、丑、净、旦等。每个戏班都有一位核心人物——主班,他必须能常能挑(即挑影人表演),一人扮唱多种角色。戏班的人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通常的说法是:七紧八慢九消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皮影戏有七个人,人手略显紧张;有八个人就好一些;要是有九个人就绰绰有余了。但实际上,一个戏班有时连七八个人也保证不了。在贫困地区,为减轻群众负担,降低成本,皮影戏班往往在只有四五个人时也照常演出。

陇东皮影戏靠灯影戏,几乎不受电源、场地等的限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较强的机动性和生命力,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