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向春:也谈《大报帖》
作者:柳向春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一衣带水,都是书法大国。对于两国书法发展影响尤大者,莫过于“书圣”王羲之了。所以,自从1月份媒体报道了《大报帖》的发现以来,中日书法界便掀起了一股新的王旋风来,引起了两国各类媒体的争相报道。而在此时推出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特展,尤其值得瞩目。在这个特展中,新发现的《大报帖》,显然就是其中的焦点了。
关于这件作品,《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刊出的专稿中有介绍:“摹本并不大,写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画有竖线的纵帘纸上,和摹本一起的还有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古代书法鉴定大家古笔了仲写有‘小野道风朝臣’的鉴定书。”内容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寥寥三行二十四字而已。但如果这件作品,真是如日本方面所说,是王羲之手迹的唐代摹本,则无论对于书法史研究还是对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一衣带水,都是书法大国。对于两国书法发展影响尤大者,莫过于“书圣”王羲之了。所以,自从1月份媒体报道了《大报帖》的发现以来,中日书法界便掀起了一股新的王旋风来,引起了两国各类媒体的争相报道。而在此时推出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特展,尤其值得瞩目。在这个特展中,新发现的《大报帖》,显然就是其中的焦点了。
关于这件作品,《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刊出的专稿中有介绍:“摹本并不大,写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画有竖线的纵帘纸上,和摹本一起的还有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古代书法鉴定大家古笔了仲写有‘小野道风朝臣’的鉴定书。”内容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寥寥三行二十四字而已。但如果这件作品,真是如日本方面所说,是王羲之手迹的唐代摹本,则无论对于书法史研究还是对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