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吕剧

吕剧是山东地方戏的代表。山东地方戏很多,什么山东梆子啦,山东柳琴啦,莱芜梆子啦,五音戏啦,茂腔啦等等,很多很多。它们有的资格比吕剧要老,但哪一个也没有吕剧的影响大,所以,吕剧当之无愧地成了山东戏曲的代表。

吕剧的辉煌岁月是五十年代。1953年山东吕剧院成立,各县也随之建立剧团,汇聚艺人,改编整理剧目,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吕剧剧目应运而生,《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小姑贤》、《蓝桥会》、《空棺记》……一时风靡全国,吕剧进入了近乎狂飙突进的发展机遇期。

吕剧的戏目,没有帝王将相,几乎全部是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唱词和对白,在济南官话的基础上,巧妙地吸收了人人能懂的老百姓口语,做到了内容大众化,对白大众化,唱腔大众化,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广为流传。

在鲁北流传着一种说法,称吕剧为“娘们橛子”,就是能拴住娘们的“橛子”,可见其吸引力之大。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如果吕剧演开了连台戏,那些老太太大闺女小媳妇看起来,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津津有味,伤感落泪,“三月不知肉味”,顿时成了田间地头、炕台灯下、锅台灶间的议论话题,连那些演员们,也成了女人们垂目、倾慕的对象。甚至,那些戏中的人物形象,戏文所表现的伦理道德,也无形中成了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由此可见,吕剧在山东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影响之大。

但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吕剧蔫了,渐渐地被边缘化了。对于现代的传媒,它好像还没有回过神来,表现得很不适应。山东那么多电视台,什么山东综艺,山东齐鲁,山东影视,山东生活,山东少儿,山东教育,山东体育,山东农科,山东公共,等等,就没有一个戏曲台,就是这些台,也很少播放吕剧,倒是人家河南的“梨园春”,还偶然地放一放吕剧,此外,你就几乎听不到吕剧的声音了。

一个地方戏都弄不好,还妄谈什么“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做梦去吧!

山东的文化资源确实丰富,政治家虞舜,政治家齐桓公、管子,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军事家孙武、孙膑、诸葛亮,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农学家贾思勰,幽默家东方朔,道德家柳下惠,革命家盗跖、黄巢及梁山的许多好汉等等都是咱山东人,光古代的名人,就够我们的戏曲作者大写特写的了,更何况还有近代、现代、当代的诸多可歌可泣的风流人物呢?我们的作家、戏曲家为什么不去写写他们?为什么不叫我们的地方戏大放异彩?

山东地方戏要发展,政府要从资金上扶持,从组织上保证,组织人员编写新剧本,既要突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特色,然后开拓新的戏路子。现代传媒也要为他们鸣锣开道,摇旗呐喊,学学河南,搞擂台赛,搞选拔赛,大张旗鼓,深入人心。戏剧家更要振奋精神,有所作为。这样,包括吕剧在内的山东地方戏,也许能起死回生,不致于叫它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经济建设为中心,固然好,但是忽略了别的,比如教育,比如文化,比如道德,比如环保……一个民族,可就岌岌乎殆哉了。

闲来无事,算作杞人之忧吧。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