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原生态舞剧《香巴拉》将亮相厦门

风筝上天,彩沙狂舞,鹰笛声声划破长空,虔诚的信念依附于吐息、律动之上。生或死的嗟叹、魂与故里的相依、人间与天堂的咫尺长阶……从芝加哥到纽约,《香巴拉》和万玛舞蹈剧团为美国人对遥远东方、神秘西藏的想象凭添一份色彩。3月26日,载誉而归的西藏原生态舞剧《香巴拉》,将在厦门闽南大戏院重现“寻找极乐净土”的心灵之旅。

“万玛”与《香巴拉》——舞亦朝圣,且舞且行

“香巴拉”是藏语译音,意为“极乐世界”、“理想之国”、“精神意境之净土”。它是藏文化中一个神圣的名词,更是无数人的“魂之所向”。

万玛舞蹈剧团主要由藏族舞者组成,藏语“万玛”即莲花之意,象征着纯洁、真诚、智慧、包容。团长、创建人万玛尖措是大陆首屈一指的青年舞蹈家,早年主演的《阿炳》、《红河谷》曾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佳剧目、中国艺术界金奖、文化部舞台剧目文化大奖等重要荣誉,近年来的编创作品《热鼓热舞》、《博回蓝天》、《出走》等更摘获加拿大艺术节委员会最佳编舞奖、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大赛表演金奖、全国舞蹈大赛创作金奖等殊荣。在他的的带领之下,剧团不拘一格地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和国际艺术理念结合运用,秉承对万物的尊敬,将舞台视为转山的长路,虔诚地创作、舞蹈。藏族血统和西藏素材,为《香巴拉》贴上了神秘藏文化的标签。

现代舞《香巴拉》借由万物生灵探讨生死轮回,既呈现朴素至极的人体线条,也带来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它没有清晰的故事线索,而是通过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由大量看似关联性不强的情境连接组成。“同一个画面在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而当观众看完整剧,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的逻辑与想象,悟出自己的‘香巴拉’,每一位观众都参与到作品‘再创作’的过程。”万玛尖措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讲座时如是说。

在国内外舞坛都闯出名气后,成立剧团的第一部正式作品就以“小众”、“艰涩”的藏民族文化为题材。被问及创作的缘由,导演万玛尖措的回答却并不“玄”: “到了目前的年龄,并且也相对熟练地掌握了舞台这种表达方式,我开始想把我对家乡、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舞台的形式呈现,让更多的人看到、分享这种精神和感受。虽然借用了许多民族和宗教元素,但在演出过程中,我们发现观众都看懂了《香巴拉》所传递的生命智慧。许多人热泪盈眶,甚至还有人给我们留言、写信回馈感想,让我们也深受感动。”

沙画坛城 经历创造到毁灭的过程

与其将《香巴拉》归类为现代舞,不如将之定义为舞蹈与行为艺术的结合。这样似乎更能表现其视觉特色。作品融汇了西藏原生态古典舞、土风舞、金刚舞,还加入了濒临失传的西藏鹰笛现场演奏。其中一大看点是为了展现出从“无”到“有”再消亡的过程,舞者将在舞蹈过程中绘制出一座象征着宇宙世界结构、众神居所的祭坛——“坛城(曼荼罗)”,再将之破坏、毁灭。舞者绘画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要用气息和肌肉的控制来完成,保持“吸入”的状态;破坏坛城时,舞台上飞扬的色彩则是能量、情感的恣意释放,是为“呼出”。一吸一呼,节奏分明,张弛有度,极考验舞者的功底。在设计舞台坛城时,万玛尖措借鉴了原始的唐卡艺术和寺庙沙质坛城的形式和方式,包括圆和方、线条色彩的对比等,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意境、色彩,用图形、线条集合在地布之上,如此一来,《香巴拉》成为了多角度反映藏域文化原始样貌的艺术样本。

荣归故里 相约厦门筑建“理想国”

《香巴拉》去年8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后,凭借其独特的民族意蕴,迅速受到了国内外舞蹈界人士的关注。今年2月,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剧组受邀远赴美国,先后在芝加哥雅典娜剧院和纽约林肯中心进行专场演出,引发轰动。

今年春天《香巴拉》展开国内巡演,巡演城市包括苏州、上海、厦门等,3月24日,剧团将在上海开启漫长的转山路,紧接其后的是3月26日,他们将登上厦门闽南大戏院的舞台。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