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珍贵艺术资料《高乐美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汇编》

79岁的老艺人高乐美,历时20年孜孜不倦,完成整理百年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为研究和传承东路二人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奖励,在乌兰察布文化艺术界传为佳话。

79岁高龄完成80余万字手稿

9月15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乐美先生,把自己80余万字的《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手稿捐献给了乌兰察布市市政府,乌兰察布市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对高乐美先生所著《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进行了鉴定,并拿出3万元对高乐美先生予以了奖励和表彰。现在,这部《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保存在设在乌兰察布市文化局群众艺术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经过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后,预计2012年5月底前正式出版面世。

高乐美先生是东路二人台重点流布区域著名的民间老艺人,今年已是79岁高龄,他早年投身二人台艺术,有着丰富的表演实践和舞台阅历,是二人台艺术在乌兰察布地区生成、繁衍、发展、变革的重要亲历者和参与人。20年前,高乐美先生就倾尽自己的心血致力于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目前终于完成了《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的整理,这部80余万字的艺术资料文字详实,谱列清晰,年代明确,传承有序,是能够分门别类系统性搜索东路二人台艺术文献的大作。

东路二人台

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群众基础

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它作为乌兰察布市人民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已被国家正式确认,并被收入《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乌兰察布市地跨蒙晋冀三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历代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不仅创造了区别中原的民族文化,而且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的结晶东路二人台。东路二人台属民间戏剧,形成和流传于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和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省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地区,迄今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二人台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以其独特的方言、奇异的风韵,在比兴和夸张的审美想象中浸透着具有当地特色的幽默和风趣,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部分优秀剧目先后在全国地方戏剧、小品比赛和自治区演出评比中获奖,有的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受邀赴京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录制播放,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

收集整理

从清末民国初直到新中国

这次由乌兰察布专家组对高乐美先生具体认定的资料分别为大型剧本15部,小型剧本31部,传统对唱80段,传统牌子曲31首,传统曲调300首,数板(呱嘴)30段。通过初步的资料甄别,可断定高乐美先生所存艺术系列,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收藏,这个收藏不仅对东路二人台艺术提供正本清源的佐证,也是东路二人台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与其它民间艺术相融合的真实记录,时间跨度从清末到民初再到新中国,具备了重要的文献和史料价值,从中也可见走西口文化的重要脉络。
说起东路二人台和这部80余万字的《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近80高龄的高乐美老先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高乐美出身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现居商都县七台镇,7岁时就跟着三叔在兴和县玩意班学弹三弦,8岁开始登台演唱,解放后先后在兴和县文化馆宣传队、商都县歌剧团、张北歌剧团、大同歌剧团工作,虽然后调往商都县工程队工作,但是二人台的演唱一直没有间断。可贵的是,高乐美先生几十年始终不渝地把自己喜爱有加的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放在了心上,20多年来利用工作之余和晚上的时间,搜集记录整理东路二人台的流传曲目。由于二人台口口传授的传统,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的高乐美来说,搜集记录整理的难度很大,但是他一直坚持不懈。2008年,乌兰察布市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冯来锁获悉此事后,多次前往商都县,互相交流,给予高乐美较大帮助。在这部80余万字的《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即将完成之际,冯团长及时向乌兰察布市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联系和促成了高乐美先生的手稿捐献。在10月13日到15日举行的乌兰察布市二人台戏迷大赛上,高乐美先生被聘请为专家顾问组成员。

据悉,乌兰察布市成立了高乐美先生二人台艺术资料汇集整理专门的组织机构,将对高乐美先生二人台艺术资料进行编印和分类索引,并根据整理成果,确定《高乐美东路二人台艺术资料汇编》(暂定名)的编印事宜。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