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展需要“好本子”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经久唱响黄梅戏,再造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佳作,好本子尤为重要。

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都不忘提一句“本子好”;很多演艺明星在接戏前,先看本子,本子不好不接。黄梅戏艺术同样如此,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韩再芬等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的绚丽绽放,离不开幕后剧作者们的默默支撑……

和其他地方剧种及影视剧一样,黄梅戏近年来也对好本子喊“渴”。这既有“重台前轻幕后”、编剧队伍断层、剧作者收入地位与付出不成正比等因素,也有创作者自身存在的心态浮躁、作风漂浮、盲目跟风等问题。因此,从长远看,需加大优秀编剧的培养力度,提高剧作者的文化创造力。
目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均开设了黄梅戏编导专业,在读学生100多人。他们将是剧本创作的后起之秀。欣慰之余,我们还应看到,四五年的院校学习远远不够,走出校门的学子们需要实践提高、丰富阅历、名家指点的平台。对于那些有资质、有潜力的青年编剧,相关部门应当在经费保障、实践机会、学习培训上给予一定扶持,为其成长提供便利条件。在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中,也应加大对剧本、编导的奖励表彰力度,形成尊重剧作者创造价值的良好氛围。

深受悠久灿烂文化浸润的安徽,不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土壤和源泉。剧作者们需要深入再深入、挖掘再挖掘,找寻出那些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精神符号、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地域元素、向善向上的动人故事。创作过程中,剧作者应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神州家喻户晓、百姓津津乐道、市场常演不衰,是对剧作者默默耕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