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最缺什么

黄梅戏最缺的是什么?一般认为缺少好演员,我说不是,或则说不完全是。从安庆市直和七县一市现有黄梅戏演员来看,达到或接近“梅花奖”水平的,除韩再芬、赵媛媛,至少还有5人。(安庆的王琴今年就摘得了“梅花奖”)

我这样说,不是否定演员的重要性。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没有严凤英、王少肪,黄梅戏就没有今天。但反过来说,没有《天仙配》、《女驸马》剧本,也就没有严凤英、王少舫,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在这里之所以强调剧本的重要性,是因为长期以来,一谈到振兴戏曲,人们只讲如何重视、培养演员,而对编剧的奇缺、处境的艰难,则熟视无睹。没有好剧本,演员只能“啃老”,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啃”久了,观众就会厌烦,不再进剧场了。
编剧(尤其是戏曲编剧)为什么奇缺?原因大抵有三:一是有关部门对编剧不重视。以安庆市为例,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之初,不仅安庆市、安庆地区(那时地、市分开)有剧目创作室,各县也有剧目创作室,全安庆在编编剧有二十多人。现在国民经济上去了,中央适时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然而,多数县里的剧目创作室却已经都没了,少数还在但也没有专职编剧,在编编剧锐减。

二是在所有文艺创作人员中,编剧(尤其是戏曲编剧)是要求非常高的职业,成长成熟,比写小说、写电影电视剧的作家更为困难。写小说、写电影电视剧的作家需会编故事、会塑造人物,戏曲编剧也需会编故事、会塑造人物。但除此之外,戏曲编剧还需具备写小说、写电影电视剧作家不具备的本领:第一,必须会写唱词。而要写好唱词,古曲诗词基础必须扎实,否则唱词写出来没有韵味。第二,必须懂得剧种音乐,不懂剧种音乐,写出的剧本谱不了曲,勉强谱上曲,演员唱起来也不上口,别别扭扭。第三,必须懂得舞台调度,懂得在有限的时空内(两个小时左右和几十平米的舞台),如何以丰富的艺术手段演绎故事,塑造人物,既要有理,又要有情,还要有趣。否则剧本就没有立体感,导演就无法进行二度创作。

正因为戏曲编剧需要掌握的技艺太多,必定得有一个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搞其它文艺创作,二三十岁一举成名者有之。戏曲编剧则不行,不经过十载二十载的艰苦磨练,很难崭露头角。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国戏曲舞台上活跃的编剧,多是退休老人原因之所在。

三是编剧这一行要求如此之高,人才如此之难得,待遇报酬却是同行中最清贫的。歌星唱一首歌,出场费就是几万元、几十万元。作家写电视剧,一集稿酬最少5万元,写20集就是100万元。一本畅销书,著者可能吃一辈子。而剧作家写一个剧本,报酬少得可怜,甚至低于导演。一部戏演红了,荣誉大都归演员、导演,没有编剧的份。失败了,过去编剧还要挨批,现在不挨批,指责还是逃不了的。如此对待编剧,这一行谁还愿意干?

解决编剧奇缺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需要时间,急不得,也等不得。眼下就要做的:一是充分调动现有编剧的创作积极性。现有编剧包括在职和已退休两部份。在职编剧自然要给他们压担子,但退休老编剧也不能视为昨日黄花。据我所知,还有二十多位老编剧健在,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剧本创作潜力,可以发挥余热。领导应关心他们,跟他们交朋友,拨专项经费,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观摩和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我也冒昧向编剧老朋友们进言:心胸要放宽一点,不要文人相轻,不要害红眼病。你既然选择了编剧这个艰苦而又清贫的行业,就应坚持不懈走下去。

二是办好剧本杂志。剧本杂志有三大作用:一给专职和业余编剧提供展示平台,保证剧本创作常态化。编剧随时可以写,写了有园地发表,不至成为废纸。二可以为黄梅戏艺术节积累剧本,基础好的,编辑部可以向院团推荐,这样院团就不用在艺术节到来之时现抓现编。三尤为重要的是培养青年编剧。青年编剧由于经验不足,初学写的剧本立之于舞台可能有困难。而只写不立,又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三五年不见成果,就改行走人了。怎么办?打个比方,舞台是高处,青年编剧一下子登不上,就给他们搭个台阶垫垫脚。这台阶就是剧本刊物,青年编剧见到自己剧本发表了,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很可能从此走上终身编剧之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