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逐渐消逝的故乡梦迹

随着年月的推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对故乡关心起来。一面希望故乡快速的发展起来,一面又对那些逐渐消逝故乡的印记感到莫名伤感,也许多年后,故乡的一切都会被新时代产物所代替,但愿那时候,我还清晰地记着故乡早年间留在心中的梦迹。  ——题记

喜欢一件事、一个人是很玄妙的一件事情,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地喜欢上一件事情、一个人。就如同我喜欢秦腔一样,喜欢上秦腔绝对是我料想不到的。它就如同故乡的一弯浅月,不管我在哪里都会想起它。

以前经常在故乡有社戏的时候,去看社戏。其实,也并不是看社戏,只是喜欢人多热闹的场面。故乡贫穷,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日子是热闹的。每逢有社戏的时候,也是能将故乡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在这样的日子里,农人们都不出山,孩子们,大人们都穿上华丽的,亦或者是清洗干净的衣裳,在唱社戏的地方游荡。或看着买个便宜的猪娃,或置办几件农具,或吃一顿远方买吃食人的麻花加面皮。都是农人们最喜爱的事情了,这时候,学校自然也是要放假的,因为一到社戏的日子里,往往都是学生逃课最多的时间,也是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为了避免这些,学校索性放假,出了校门发生的事情,也就与学校没有半点关系。我们自然也是很喜欢在社戏的时候放假的。放假了我们可以在看戏的人群中窜来窜去,或者买一串便宜的冰糖葫芦,再或者买一些玩具,一整天都不回家,直到家人拿着鞭子来寻,才恋恋不舍回了家。有时候,设有社戏的村子距离家有几十里山路,我们也会去翻山越岭看戏。那时候,那种精神头绝对是现在所没有的。

后来上了高中和大学后,就很少去看社戏了。随着上大学,也逐渐离故乡远了。对于社戏也就更不敢有所奢望。直到去年参加工作后,才真正又有时间看故乡的社戏了。只是,这时候,虽然有时间了,但也不想去看社戏了。去年四月份,爷爷离开了,离开了我们,去了西方极乐世界。由于爷爷奶奶早年间就已经和我家里另家,自过光景。在这世上也就只剩下奶奶一个人,我虽然也去奶奶家里坐着,听她说着村子里面发生的事情,但奶奶说的最多的是爷爷离开后她一个人看的秦腔剧目,听着听着我眼睛就湿润了,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多年,如今奶奶一个人过日子,无尽的孤独寂寞,她只能用听秦腔来打发时间。

原来爷爷在的时候,常常听他们哼秦腔。只是,我自己到不觉得秦腔有多少可以吸引人的地方。爷爷离开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常去奶奶那里。每一次去都是奶奶在看陕西农林卫视的秦腔剧目,有时候奶奶会用我给他们早年间买的VCD播放机播放秦腔剧目。我便对秦腔有了一种喜爱,一种莫名地喜爱。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我的二叔,二叔酷爱秦腔,也有天赋,他的唱腔很好。二叔是我们家族里最为耀眼的人,也是我们家族里唯一一个在外面工作的人。我们家族里都因有二叔而自豪。

这样,我便开始对秦腔有了一定了解。也常常听《下河东》、《大登殿》、《金沙滩》、《铡美案》等等曲目,也只是听听,更深层次就不知道了。今年四月初八,我们这里有社戏,二叔幸好有时间来,便在舞台上开始唱包公的形象,我自始至终都在陪着二叔,同时选择角度进行拍照,我目睹了那一本戏的始末。从开始听戏到耐着性子看完一本戏,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感受。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故乡老人都喜欢秦腔。这虽然不是那种像电视剧一样的剧目,可以直接了当地看明白内容。但是如果要细看,细细品味戏曲内容,那绝对是一种享受。看戏时,仿佛我自己进入了戏曲演绎的故事里面。仿佛,我就站在戏剧里那群男女旁边,看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忽然有了一种心灵的大震撼,大感动。原来这就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秦腔久唱不衰的原因,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在延续着它的生命。正如贾平凹先生在《秦腔》散文中这样说: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这秦腔也成了农人自娱自乐的方式,也是他们精神寄托的方式。为他们在苦难生活中的伴儿,在他们的口中一代又一代被传承下去,即便是年轻人不再对它感兴趣,但总有一种力量会让它获得新生。庆幸地是它在2006年终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扬。

我便开始真正查阅资料,了解秦腔的相关知识,尽管之前已经读了贾平凹的小说,但我自己觉得还是不过瘾,于是重新翻阅资料。秦腔,我自从记事起便在故乡演唱的一种戏曲。后来才知道,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现在也在西北被久唱不衰,成为了一种响当当的地方性视听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产生和延续的原因。我也曾拜访过村子里的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他们对秦腔地描述中。我对秦腔又多了一份敬重。它就像故乡的灵魂,多少年都引导着故乡人的精神生活。那种体现西北文化的力量,体现西北人粗犷性格的曲目,也许只有生活在这快块土地上的人才会真正心领神会。

以前,我对秦腔是不屑一顾的。就如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于那些传统的东西,我都不屑一顾。多元化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已经不能让人完全去怀念过去,如果一味沉浸在故去,就会被这个时代拳打脚踢罚出局。所以,对于那些传统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冷落。不由让人想起了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的时候,也是被冷落的。被文学界,文艺界都冷落,原因还是歌颂普通劳动大众,没有融入新的东西。只有生活没有冷落它。后来当它夺得茅盾文学奖时,才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而秦腔目前就已经被冷落,去年,我在故乡过年,准备过年的时候,挨着时节去故乡各个村子里看戏,结果有的村子已经取消了社戏。整个正月就安静了下来。往年的时候,正月应该是最红火热闹的时节,社火,社戏,祭天,祭祖都是过年要举行的。现在也逐渐在消逝。心里不由生出许多感慨。现代化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已经逐渐在代替传统的一些东西。我为故乡今天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也在为故乡消逝的美好而惋惜。

不由地想到了故乡的人,想到故乡的过去与现在。前几天,一个故乡的妇女自己骑着摩托车在道路上不小心摔倒,有好心人看见便扶起她。她被人扶起后硬说是扶她的那人撞了她。经过几番周折,才查清事实,恶意栽赃也没有实现。这个事情也成了故乡人的一个笑谈。但我自己不知怎么了,却高兴不起来。这样的事情如果在过去遇到,绝对不是反咬一口的笑话。而应该是发自肺腑地感谢。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事情,故乡那种纯朴民风到哪里去了?故乡人的那种美好心灵和友善和蔼的感情哪里去了?不禁让我感慨万分。

过去,生活在故乡的大都是农民,而且出门务工的人也相当之少。故乡保持着自己原有的特色,纯朴善良是故乡人的代名词。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故乡人接受的新事物也少,一直都是那种传统的美好主宰着这里一切、农耕时节,几乎都是家家相帮扶着便春种秋收。田间地头都处在一种祥和之中。如果,谁家里没有牲口,问邻居或者关系较好的人打声招呼,便会借来牲口耕地种田。在修葺房屋上,也是全村子有能力的人都相互帮扶,房子用最普通的,最原始的方式也就轻松建起了。而现在,出门打工的人多了,他们知道了市场经济,知道了按劳分配,知道了用钱来衡量一切,耕地要牲口需要钱雇人,修葺房屋还是雇人花钱。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用钱来衡量。

日前,有一则新闻说是一个老太太捡到别人的一千多块钱,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将钱交予失主,失主却以丢失八千多元为由,问老太太要其他的六千多元。老太太自己经济能力本身不强,还要应付这样的她自己完全没有想到的变故,难度自是不小,好人却没有好报。可见人性的扭曲。这件事情在网上也传的沸沸扬扬。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事情的发生不适偶然的,它的发生,绝对有发生的原因。

至此,我们需要真诚的呼吁,呼吁大爱,呼吁人性的善良。不然,这些东西将成为我们社会进步的阻力。我们要相信,那些原来的,传统的感情或者食物并非都是不好的,只有守住我们心灵的纯洁,才能给真正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