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真的没有题材了吗?

潮剧闹“剧本荒”已非一日之事。

这些年,剧团无“米”下锅现象普遍存在,于是乎不得不如八仙过海各使奇招:一些历史较长、积淀较厚的专业团,通过翻箱倒柜、挖墙角,拿祖宗留下的名戏“炒冷饭”,成了十足的“啃老族”,而效果如何不待言喻;“家底”较薄的剧团,则只能靠购买剧本和翻演别人的剧目“度日”。偶有一两个新戏,总不难发现剧情重复、情节雷同的迹象,可即便如此,对戏界仍似是久旱遇到甘霖,少则三几个,多则十个八个团同时拿来演,有的换个戏名,有的改头换面,有的干脆原封不动,新瓶老酒,你唱罢我登场。可有谁知道,这热热闹闹的背后,是观众冲着新戏却重睹“旧剧”的扫兴,是同一演出地出现“撞戏”乃至剧本版权纠纷的尴尬……

潮剧真的没有题材了吗?

当然不是。且不说闳大广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创作的一个宝库,单是人文荟萃、先贤辈出的潮汕本地,便是一块创作剧本的沃土,那世代孕育流传的众多充满传奇色彩的风物传说可谓俯拾皆是,粗略一算便有上百千个,诸如明代状元林大钦、国舅陈北科等等,这些潮汕人喜闻乐见的本土人物故事,不正是剧本创作的源头活水,是现成的鲜活题材吗?只需就地取材,稍加发掘加工,不就是一出引人入胜的好戏吗!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不少成功范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潮剧爱情戏《陈三五娘》、《苏六娘》,爱国戏《终南魂》、《辞郎洲》,地方民吏戏《韩愈治潮》、《陈太爷选婿》,民间故事戏《金花牧羊》、《龙井渡头》,华侨戏《回唐山》、《金龙银凤》、《红头船》,新编古装戏《翁万达主婚》、现代戏《老兵回乡》等,就都不失为本土题材的好戏。其中不少已成为观众难忘的经典,历经多年依然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而与潮汕蕴厚的人文相比,这些剧目只不过是宝山一角,大量珍贵的乡土题材,尚待有人去开发。

在我看来,创作本土题材戏,一来可丰富潮剧剧目,使“剧本荒”得以改观,二来通过戏剧的演出,传播和弘扬潮汕文化,让后昆认识乡土人文,何乐而不为呢?特别是最近我市已被国务院批准作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等好事对剧种亦是一个重要机遇。作为本土艺术瑰宝,潮剧在繁荣地方文化、发挥育化功能方面不仅不能缺席,相反还应更有所作为。

说到底,散落于隅角的本土人文故事,等待着慧眼的发现,只要我们潮剧的编剧们多动动脑瓜,何愁无料,好戏还在后头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