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台驴皮影

东北的驴皮影戏,就像二人转一样,从东北这方水土中产生,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姥爷退休以后,赋闲在家,自小喜欢吹拉弹唱的他自然呆不住,就和老哥几个组织了一个皮影剧团,经常几个月不回家,走遍凌源各个村镇,为乡亲们演出。

通常皮影的剧种很多,我最喜欢其中的《薛丁山和樊梨花》、《薛刚反唐》等剧目,戏班子一般有六七个人,姥爷不会唱,主要负责管理和演出时的点影人(为唱戏人提醒台词),并兼职鼓手,而佟大爷是戏班子的领导,也是司机,同时兼任二胡手,而于大爷主要负责皮影制作,维护和主唱。

在我初中的时候,各村镇预约皮影成为当时的时尚。通常一部剧目会演出十天,一部戏演出下来,对主唱和鼓吹手的体能要求很高,我那时是个传递员,会跑来跑去为他们送水。那时我还小,还不太理解这些老艺人为什么如此执着,这么冷的天还在哪里坚持。有段时间,凌源人不太喜欢皮影了,县政府为了丰富过年的文化生活,邀来戏班,在政府广场演出,凌源电视台还现场直播。可惜那时的人们都不再喜欢这些了,稀稀拉拉的人群,偶尔的驻足也只是听个稀罕,孩子们顽皮的逗留一会。我是个例外,我通常被这些演出的老大爷的投入很感动,他们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一个围棚里坚持两个小时,通常一坚持就是十几天,唱到高潮时,眼眶里的泪水夺眶而出,且不说故事是怎样,这份执着和对这个皮影戏的热爱就让我感动。

时代也许变了,人们更喜欢电视、电影等多媒体节目,可作为东北人的传统文化艺术——皮影戏,我认为应该有人继承,应该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这个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弘扬东北民间文化。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