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昆曲十年

在苏州的东南端有片温婉的土地叫昆山,距今大约六百年前,一门新的艺术从这里孕育兴起,在这门艺术逐渐发展兴盛的过程中,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和歌唱风貌,这门艺术就是昆曲。



昆山市的千灯镇,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曾经走出两位姓顾的名人,一位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另一位则是昆曲鼻祖顾坚,顾坚生活在元末明初,相传是昆山腔的创始人,昆山腔就是昆曲的前身。在明代,太仓南码头是当时全国最为繁忙的内陆码头之一,一个叫魏良辅的戏曲音乐家,经常在这里搜集南来北往的曲调,一个叫张野塘的河北士兵,因为擅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北曲,而且弹得一手好三弦,后来与魏良辅成了莫逆之交,魏良辅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那时的太仓魏良辅的宅子有很多音乐名家出入,比如苏州的洞箫名家张梅谷,著名笛师谢林泉,太仓当地名曲家过云适,他们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区的优点,增加了筝、阮、及提琴等新乐器,魏良辅和这些朋友们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最终研磨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腔,时称水磨调,这便是昆曲唱法最初的样式。

不过见多识广的魏良辅知道,尽管吴语有着很多的发音优点,但如果坚持用吴语来演唱,势必会影响昆山腔在全国的流行,于是魏良辅大胆放弃依赖吴语演唱昆山腔的传统,而是采用的更为广泛的中州韵这一官方语言来演唱,中州韵以北方语音为基础,当时的北曲采用的就是中州韵,新的昆山腔很快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昆曲《水磨调》已是当年最为流行的歌曲,那些早已逝去的唐宋风情,那种久违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悟,终于被明代的士大夫在这一唱三叹的水磨调中重新找到,一时间魏良辅和他的弟子们大受追捧,人们尊称这些音乐家们、演唱家们为曲师,而魏良辅作为曲圣的地位也逐渐为世人所公认,正如当时的文学巨匠钱谦益所说:时称昆山腔者,皆祖魏良辅,就这样昆山腔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南曲正音”。

说到昆曲我们不得不提到“堂名担”。旧时苏州大户人家如有婚庆作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将堂名唱台拆卸后挑到主人家再安装在客厅里,称为堂名担。昆曲改良后民间很多唱曲班就以这种方式在表演。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使新的昆山腔以流丽悠远,典雅脱俗的艺术风貌,在南方诸腔并起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这没有立刻改变昆山腔“止行于吴中”的局面。这是因为魏良辅只擅长于清唱,而对于戏场、编剧所知有限,昆山腔要想得到淋漓尽致的演唱则急需一份文学家底,同时中国的戏曲经过元杂剧的空前繁荣后已经陷于低谷,这样无论是对于正在崛起的昆曲水磨调,还是对于整个中国戏曲而言都在盼望着文学创作的介入,于是梁辰渔的《浣纱记》问世了。自此昆山梁辰渔的家里四方齐杰之彦云集,丝竹管弦之声不绝,梁辰渔朝西而坐教人度曲,公元1549年新鲜的昆山腔随着《浣纱记》句词唱段从苏州到扬州再到北京传遍四方,在北京昆山腔的《浣纱记》不仅流行于官宦仕家,还在紫禁城的玉熙宫上演。

一门艺术的兴起需要始创者,更需要集体创作的浓郁氛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尚比如唐诗、比如宋词,公元16世纪的中叶,大明王朝的时尚正是昆曲。昆曲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发跟随的文化潮流,《浣纱记》的出现也是一样。当时人们对昆曲的投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电影电视的投入,昆曲表演时的场面不亚于张学友,刘德华的演唱会。昆曲的发展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比如当时的出版业,明朝初年全国的印书坊大多集中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几个大的城市,但进入万历以后,就连福建的建阳这样偏僻的地方,都建有书坊五六十家,徽州巨商吴勉开设的书坊师古斋拥有书板七十万块,单是一次发给刻书工的工资就达十万两之多。不仅新剧本的层出不穷,就连宋元时期的经典剧本比如《单刀会》《窦娥冤》也在昆曲这一社会热潮下重登舞台,流传后世。



从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的两百多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传奇的创作高潮,催生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比肩的戏剧大师,一个重视文辞,一个严守曲律,因而有了中国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很多曲家和作者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昆曲也随之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当我们回首昆曲的这段往事,注意到那时的文人墨客都在传送着这样一场婚礼。公元1620年女诗人商景兰嫁给了晚明三大才子之一,也是昆曲史上重要的戏曲理论家祁彪佳,然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公元1645年清军攻进杭州城,此时的祁彪佳正在杭州做官,闰六月初四他收到满清政府的聘书,两天后祁彪佳为了保有自己对大明王朝的忠贞,选择了投湖自尽,这对才子佳人25年的美满姻缘,遭遇家国之难,转眼已是人鬼殊途。在朝代更替的动荡中,很多人和祁彪佳相似的命运,今天我们在《明史》的列传中可以看到长长的殉国官员名录,在册的数以百千记,他们有的是战死,有的是不屈被杀,有的则和祁彪佳一样自杀殉国,每个人的命运都因这场历史的变故发生了改变。

祁彪佳殉国后不久,一位逃乱的孕妇,在兵荒马乱中生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洪昇,洪昇与稍晚诞生在山东曲阜的孔尚任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这两位作家一北一南相隔十年,创作了两部震动剧坛的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两部作品最后成了昆曲舞台上的霸主,也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洪昇的家族在钱塘属于望族,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15岁已创作诗词,然而在仕途上一直不顺利,43岁完成《长生殿》时,他已经在国子监做了二十年的太学生,始终没有一官半职,历时十年的《长生殿》终于完稿,对于洪昇来说多少是个安慰,他迫不及待的呼朋唤友在寓所召集伶人演出,然而当时佟皇后刚刚病逝,正处于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的国殇时候,洪昇遭到举报,被抓进了刑部大牢,一起观剧的50多人全部受到株连,时人感叹: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洪昇的不幸没有使他的作品泯灭,五十出的《长生殿》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融入到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中,将爱情与政治紧密的纠结在一起,又暗含着痛失江山的民族情绪,这与清朝初年人们追忆故国的心情十分契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传奇也随着《长生殿》登上了抒写时代兴亡的高度。

位于南京的云锦制造厂,是江宁织造府的原址,康熙43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这里搬演了全本的《长生殿》,此时的洪昇已经获得了康熙皇帝的赦免,曹寅邀请他独居上座观看《长生殿》,这出戏连演了三天三夜,盛况空前,演出结束空,洪昇陶醉在自己的大作中,由于醉酒,不慎落水身亡。



1699,是《桃花扇》问世的年代,传奇历史最后辉煌的年代。

《桃花扇》讲述的是一个复社文人和秦淮歌妓的爱情故事,在这份爱情背后,却是一个王朝300年的基业。

1699年的一天,康熙皇帝命人将一本刚刚问世的传奇稿本,索要进宫,第二年这本传奇的作者就因为疑案被革职,他就是孔尚任。

孔尚任并没有像洪昇那样在仕途上不得志,他是孔子的六十四代传人,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南巡路过山东时,他曾奉命在御前讲读《论语》,得到康熙的赏识,被破格提为国子监博士,开始了仕宦生活,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孔尚任就在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了一批拒绝和清朝合作的明代旧臣,他与这些人广泛结交,掌握了大量南明王朝的史实,扬州城中,秦淮河畔,金陵故都,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地方正是《桃花扇》中主人公生活过的地方。
回到京城后孔尚任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南明王朝的众生相。其中很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些人在世时左右着国家的命运,离世后又被载入史册,而孔尚任尽力讴歌的却是一位在秦淮河畔,吟唱昆曲的歌妓,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忠贞,另很多大人物黯然失色。

当时光流转到清朝,苏州派的积极创作,促成了昆曲在清朝初期的又一次崛起。明清传奇秉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创造性的吸收了元杂剧人物和情节的特点,融入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们为昆曲的舞台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剧本基础,《桃花扇》里面历史的沧桑感和生命的灭寂感,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有的,而是最高层的精神团队进入昆曲,可以说昆曲加上《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思维。

今天我们看到的脸谱是中国戏曲的特征之一,每一个脸谱的背后是无数戏曲艺人的面孔,他们绝大多数人终生没有留下一张画像,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们留下的角色连同一张张生动的脸谱,跨越几个世纪留存至今,他们曾经找到那张适合自己的脸谱,几十年后又像他们的前人那样退到一张张脸谱之后,让他们的后人来接续,也许这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被淡忘,但文化的精髓却永久的被保存,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