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搭档”为《回家》再度合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首乐府诗描写了老兵离乡的孤苦与无奈,但他总归是活着回到了家乡,而对于那些至死都没有再见故土的老兵,个中滋味难以述说。
近日,山东省吕剧院为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而打造的新编现代吕剧《回家》,在百花剧院连演三场,数千名观众被深深震撼,当大幕落下时,每个人眼中都饱含泪花,只因他们从中看到了和平生活的珍贵,剧中不断吐露的“家国意识”和“国土情怀”更是时刻激起观众共鸣。
缘起:真人真事带来的触动

大型现代吕剧《回家》根据“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 高秉涵的故事改编,讲述了山东籍台湾老兵函子及战友们对故土和亲人思念的强烈情感。由于回归家乡无望,战友们约定死后将骨灰运回故乡安葬。函子毅然承诺下送归战友骨灰的使命,年复一年捧归战友灵尘,先后背送回一百多个骨灰坛,一了战友心愿。

1936年,高秉涵出生于山东菏泽,1948年跟随国民党部队离开家乡赴台。两岸开放后,高秉涵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帮助台湾老兵寻亲。20多年间,他抱回了百余位老兵的骨灰罐,帮他们完成了叶落归根的遗愿。几年前,时任山东省吕剧院院长、现任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的段雨强无意中看到了关于高秉涵事迹的新闻,由此萌发了将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看完新闻后非常激动,我是菏泽人,经过打听得知当时高老恰巧就在菏泽老家。”段雨强介绍说。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段故事,段雨强第二天就驱车赶到菏泽,与高秉涵老人交谈了两个小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回家》这部剧也由此确定下来。

随即,段雨强找来了刘桂成和栾胜利组成创作班底,接着编剧刘桂成和作曲栾胜利赶赴台湾,与高老面对面交流,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资料。“那是2009年,高老当时70多岁了,但回想起年轻经历仍很激动,他告诉我,每临家门心生怯,每次到了老家门口都不敢靠近。”刘桂成说,“老人年少离家,有时候实在想家了就爬上附近的凤凰山,在山上望着家乡方向嚎啕大哭,那种真挚感情给了我很大启示,因此戏里感情也是相当浓郁。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两岸亲人不能相见,希望通过这部剧促进团结。”刘桂成说。

打造:“金牌搭档”再度合作

为了营造出理想的舞台效果,山东省吕剧院再度邀请刘桂成的老搭档———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担任导演,这是对金牌搭档,享誉全国的现代吕剧《补天》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为了突出全新面貌,《回家》大胆起用众多年轻演员参加演出。“这也是我们共同商量的结果。在接下这部戏后,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家园意识、故土情怀这八个字,展现游子故土之情的那种真挚。”卢昂说,“现在思乡题材很热门,这个戏的题材选择具有前瞻性。”

按照剧情,《回家》需在“过去”和“今天”长达50年的时间跨度中进行转换,“有三个地方比较难把握,空间切换多、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广。高老的凤凰山哭泣经历,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使用了大型转台道具,将大型转台装饰成山丘,一山隔两面,既发挥了道具作用,也达到空间转换的效果,一举两得。”另外,卢昂还运用了很多电影化手法来增加舞台表现力,如在剧中加入了“叙述者”——— 高秉涵的虚化形象,以强调诗化意境、浓郁乡情。“函子想象中的场景用电影化手段来表现,渲染遥望家乡和思念家乡的情怀。”而在函子偷渡台湾海峡那场戏中,转台转动和灯光照射以及海浪声效中演员发出声音,就是电影中的空镜头表现手法,是虚与实的表现。另外,道具也是相当精美,在最后一场函子回家的戏中,函子见到了多年来一直苦苦等待他的妻子,当函子打开柜子时,妻子几十年间为他所做的福万倾泻而出,场面甚为壮观。“这是舞美做的机关,打开柜子,福万就倾泻出来,把函子的脚埋进去,这种倾泻将他们之间50年深深的思念情感全部体现了出来。”

虽然精益求精,但对于老搭档,刘桂成似乎仍有些“不满”,“这部剧因为很长,剧本中一些戏被放弃了,另外在人物刻画上,还是略显单薄,例如叶子这个人物,她能在那个特殊年代为了找寻爱人跑到台湾,肯定是个不平凡的女子,但在舞台上这点被弱化,有点小遗憾。”

评价:小瑕难掩真善美品质

“皂角湾,皂角湾,我魂牵梦绕的家园……”这是剧中经常出现的一段唱词,也是打开观众泪腺的引子。在《回家》演出当晚,虽然没有对外售票,但很多市民还是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年轻观众,这也让人对吕剧这种地方戏曲的明天感到欣慰。特别是谭连华、李萍、焦黎、王淑芝、文宗哲、朱广友、黄继森、盖勇等人的精彩表现,更是展现了省吕剧院演员的整体实力。

据段雨强介绍,《回家》是山东省吕剧院挖掘本土题材、打造特色吕剧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省吕剧院为下届中国艺术节筹备的大戏之一。该剧今年5月份将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评比展演,随后还将参加中国戏剧节。而对刘桂成来说,这部剧更是集结着他的心血,2009年夏拜访完高秉涵后,当年底他就完成了剧本创作,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其间因为备战十艺节放下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马上拾了起来,就是为了找出不足,力争完美。“这部戏可以算作是《补天》的姊妹篇,两部戏都能让人在观赏后精神境界得到点升华。”

3月9日,《回家》座谈会在济举行,与会专家对剧目给予了很高评价,“《回家》我已看了3遍,每次看都落泪。”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认为,现代社会亟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品质在高秉涵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民族只有团结才能强大。”

也有专家指出了短板,“《回家》的音乐与剧情水乳交融,但‘深情不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在敏说,剧中“法庭审子”“茶馆”等场次震撼人心,演员的表演、唱腔加强了整部戏的戏剧性,同时题材选择也促进了吕剧进一步发展。“不过,意境营造层面略显单薄,激情思考过后应向理性情感延伸,这点以后还需要加强。”

相对于专家们的高屋建瓴,观众眼中的不足可能更细微一些。“函子明明是被兵痞抓的壮丁,为什么还会跟他们成为好朋友,以后将他们骨灰送回家?”“他都离开家乡50年了,怎么回家还能直接找到家门,村里就没啥变化么?”细节问题彰显观众细致观察,但瑕不掩瑜,受制于舞台表现力的小细节不足以影响整部剧的好品质,特别是该剧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当下更是别具意义。 另外,卢昂还运用了很多电影化手法来增加舞台表现力,如在剧中加入了“叙述者”——— 高秉涵的虚化形象,以强调诗化意境、浓郁乡情。“函子想象中的场景用电影化手段来表现,渲染遥望家乡和思念家乡。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