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伏生》再现历史悲歌

3月21日,国家大剧院透露,由编剧孟冰、冯必烈联合创作,导演王晓鹰执导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力作《伏生》,将于4月10日至12日亮相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本轮演出仍由侯岩松、涂松岩、徐筠等主演原班呈现。

《伏生》讲述了秦时统一天下,伏生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时被尊崇备至的儒学地位竟至废黜,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伏生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以奇特的方式保存了下来。伏生用保护自己生命的方式保护书,并因此危及、伤害了他至亲的生命,走进人生的困境。全剧透过伏生与其一家,及其追随一生、“亦敌亦友”的大臣李斯的人物视角,折射生命与文化的宏大命题。

导演王晓鹰表示,“《伏生》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文化其实与生命有关,文化要留存,需要人的认识和保护。剧中的伏生把书与生命融为一体时,甚至将自己放在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中。作为一个文化人和一个父亲,他该如何去做?最后他选择了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这个时候,文化的保护成了一个背景,困境中的人格力量显现了出来。”

在《伏生》首演中,除了主演大放异彩外,将戏曲动作安插在话剧人物表达中的表现方式极具创新性。有剧评人评论说:“在伏生出场的醉步、吟诵和亮相中,在他与心中的圣书诀别时饮酒烧书的身段表演中,在他不得不献出儿子生命后那一组包括跌坐、甩发、绞柱的形体表演中,在他面对临刑前的李斯大段背诵《尚书》的高潮戏中,演员对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表现,都有一种真实而且强烈的节奏性和音乐性。”

由青年演员构成的歌队表演也是剧中一大亮点。奴隶、家具、书籍、儒生、大臣等角色均由歌队演员表演,对于舞台调度艺术的灵活应用、服饰面具的丰富结合都让歌队演员的表演成为该剧一大亮点。舞台视觉上,无论是硕大的、渗出鲜血的面具,还是大幅度抖动的红绸都将象征语汇用到极致,给观众以惨烈的震撼。歌队时而戴面具,时而摘面具,甚至半摘半戴,将这些不同阶层的芸芸众生的思想状态,予以生动地揭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