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畅销书和话剧真正“珠联璧合”

“看小说改编的话剧,感觉比看电影还刺激!”近日,话剧《盗墓笔记》在重庆大剧院上演,18岁的观众杜潇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近年来畅销小说跨界“触电”话剧的情况屡见不鲜。《明朝那些事儿》、《青蛇》、《杜拉拉升职记》等畅销书均被改编为话剧。促成畅销小说和话剧“联姻”的动力何在?其中又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从书店到剧院

舞台比书中更真实
“我本来以为话剧就是几个演员在台上表演,没想到话剧也能把书中虚构的环境还原出来!”《盗墓笔记》小说中的古墓、神秘动物、诡异气氛,在舞台上一一再现,旋转舞台、3D特效等舞美技术手段让观众过目难忘。

除了对小说环境的再现,话剧演员的表演也令读者们印象深刻。“读小说时,主角的样子只能靠想象。亲眼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探险,这太震撼了。”杜潇对记者说。


纵观畅销小说改编为话剧的例子,不难发现其大场面的舞美设计和精心挑选的演员都是成功的“不二法则”。2008年,田沁鑫导演由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改编的话剧《明》,中央美术学院的舞美专家夏小万专门为该剧绘制14幅山水画,制成百余张高9米,宽1.5米的舞台背景图。可谓气势磅礴。2012年,话剧《面包树上的女人》找来人气与亲和力俱佳的台湾女演员陈乔恩担纲主演,仅在北京就收获了80万元票房。
全心投入的表演去打动观众

让畅销书和话剧真正“珠联璧合”

舞台呈现的真实,演员表演的魅力,可以让读者变成话剧观众,这无疑是畅销书一再被改编为话剧最大的动力。然而,怎样才能让畅销书和话剧之间的“化学反应”更为持久?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话剧界人士和戏剧研究者。

在市话剧团副团长梁东华看来,畅销小说改编成话剧是两者的“强强联手”:“畅销小说之所以热销,是因为它具备了与读者共鸣的东西。话剧同样可以传达这种共鸣。”他表示,如果话剧对畅销书的改编足够好,观众可以在一场话剧的时间里充分享受原著的精髓,他们会对话剧这门艺术更加着迷。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影视研究室主任黄波认为,小说畅销并不意味着改编话剧就必然成功,改编话剧必须立足于戏剧艺术本身。“话剧与影视作品不同,每一次表演都是全新的。观众可以看到演员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诠释。用全心投入的表演去打动观众,才能让畅销小说和话剧真正”珠联璧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