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争论的思考

是道德问题,还是观念问题?——对于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争论的思考

在这次全省艺术评论培训研修班上,省文化厅聘请了一些全国艺术评论和艺术创作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教授讲课。几天来,来自全省各地的四十多名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认真听,用心记的基础上,在授课老师的启发下对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大家在观摩了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之后,对剧中女主角“杏花”同时对两个男人产生感情的情节是否妥当、是否道德的讨论。

《花儿声声》是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的一出秦腔现代戏。一个叫“杏花”的姑娘在一次赛歌会上夺得了花儿王的桂冠,并爱上了甘居第二的老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这个来自干旱缺水的马连沟的汉子。结婚之后,老五忙于打理刚刚分得的农田,却对“杏花”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置若罔闻。这时,“杏花”对来马连沟勘探水源、进行思想改造的知识分子“眼镜儿”产生了好感,并试图与“眼镜儿”发生身体接触。“眼镜儿”喜欢“杏花”唱的花儿,对其本人也有好感,但是经过了多方考虑之后,最终制止了“杏花”的行为。后来“眼镜儿”与老五、“杏花”一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并又发生了一些故事。可以说,一个反应政府为民办事,组织吊庄搬迁解决吃水问题的“命题作文”,创作者仅仅以搬迁为全剧的引子和背景,而以马连沟花儿王“杏花”感情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作为主线进行处理,构思十分巧妙,而演员的表演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部难得的好戏。

在本次艺术评论培训研修班的课堂以及座谈会讨论中,对于剧中“杏花”与老五、“眼镜儿”的三角情感关系,很多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总的来看,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认为“杏花”已经有了老公,却还与“眼镜儿”产生感情,并试图发生不轨行为,是不道德的,剧作家对这一情节的处理存在着价值导向歪曲的问题;二是认为“杏花”的做法之所以会被认为不道德,是因为“杏花”对“眼镜儿”的感情略显突兀,在试图出轨的时候连起码的思想斗争过程都没有,应该进行更多的铺垫;三是认为这种情节的处理无可厚非,因为从全剧来看,“杏花”对花儿的反复吟唱表现了一个边缘山村的年轻女人对于文化、知识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而她对作为大学毕业生、知识分子的“眼镜儿”的爱慕也是缘于这一点。

可以说,来自全省各地艺术评论工作一线的同志们集合到一块,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对当前艺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见仁见智的讨论和争鸣是十分有益的,也符合省文化厅开办这次培训研修班的初衷。在听取了大家对《花儿声声》的讨论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下面我想从几个问题出发谈谈对这一情节设置的看法,并力图对大家的讨论做进一步的反思。

1、戏剧可不可以表现有缺点的人物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史上,在工具论的观念引导下,我们的戏剧曾经一度成为了宣扬某种价值观念的工具和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高、大、全”“红、光、亮”的英模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戏剧开始探索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通过对普通人身上某些缺点的表现来求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但是,这种类型的戏多了之后往往又会让人感觉到落入了另外一个俗套:剧中影响人物发展进步的缺点,或是通过自我的思想斗争,或是通过别人的好心帮助,最终都得到了克服,整个戏也以一个完满的结局收场。

那么,我们的戏剧可不可以表现一个不完美的人,可不可以表现一个像“杏花”一样,文化水平不高,大胆泼辣、敢爱敢恨,在压抑的欲望与充沛的情感的作用下偶尔犯错的人?我认为是可以的。那么,这样一个人物在犯了错之后是不是必须表现出强烈的后悔与歉意才算合理,才算道德?我认为是不必然的。我们的生活中不也会有一些问题,没有经过自我忏悔,也没有经过朋友帮助,而仅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得到了解决吗?实际上,这种情况恰恰是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常态,是人生体验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男女之间的三角关系是没有问题的,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正如省文化厅陈鹏副厅长在一次专家授课总结中所讲的,艺术创作和评论中“什么都可以写,关键是看怎么写”。所以,我们还是必须得把这个情结放到《花儿声声》这部戏的具体语境中去看,看看这样一个情节处理放到整个剧中是否合情合理。

2、“杏花”对“眼镜儿”的情感表达突兀吗?

《花儿声声》所表现的“杏花”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普通农村女人的形象。她文化水平不高,却大胆泼辣、敢爱敢恨,这一点在她与老五因赛歌而相爱的情节中已经有所体现,而“杏花”生理欲望压抑也在“杏花”与老五的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对唱中进行了铺垫。另外,包括“杏花”在内的全体马连沟女人对白白净净极富书生气的“眼镜”的好感,以及“眼镜儿”一进场就表现出来的对于“杏花”所唱的花儿的痴迷与喜爱,都说明两人的关系发展是有着一定的情感基础的,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生理作用。可以说,“杏花”与老五、“眼镜儿”的三角情感关系在剧中是以一种极具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上面提到的这些情节来看,剧中“杏花”对“眼镜儿”的情感表达并不突兀。

实际上,《花儿声声》中“杏花”“眼镜儿”和老五之间三角关系的处理,“杏花”对“眼镜儿”的大胆情感表达不仅很难说有问题,而且还给整个剧目增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张力。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在看到“杏花”与“眼镜儿”之间将要发生不轨行为的时候,都会为剧中人物的命运,为戏剧情节如何进一步发展而揪心一把。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又会为老五对“杏花”的包容与疼爱,“眼镜儿”对嫂子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敬重,以及老五与“眼镜儿”之间共同打井、找水,甚至在危难关头为对对方献出生命的兄弟情义而感动。可以说,后面这些情节的发展都与前面三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前面的情节,后面三个人之间关系和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和提升就很难实现。

3、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和期待当前的戏剧创作?

从本次研修班学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情况来看,大家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也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花儿声声》中对于三角感情关系的表现、“杏花”泼辣大胆的感情经历的情节设计,究竟是戏剧情节的巧妙处理,是真实人性的大胆表达,还是道德观念的缺失、价值导向的歪曲?讨论中的一些观点在道德问题上是否存在过分敏感之嫌?我想,这些问题可能不仅仅存在于大家对《花儿声声》这一部戏的看法中。对很多作品来说,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创新,都可能会对某种观念传统形成挑战。例如,现在人们在影视作品中司空见惯的接吻镜头,在80年代初的电影《庐山恋》中却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的讨论。戏剧作为一种广受喜爱的艺术形式,对广大观众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它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担当。但是,戏剧在本质上又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戏剧其他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其艺术创作规律为前提。显然,既有艺术性、观赏性,又能符合传统价值规范的戏剧才是真正好的戏剧。但是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理论说起来总是容易,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往往在“度”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和分歧。

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以怎样的观念去推动当前的戏剧创作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前戏剧发展的整个环境和状态出发进行思考。山东戏剧以今年的“十艺节”为契机,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成绩,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从十艺节大家看戏的感受以及这几天几位授课专家对山东戏剧的点评来看,我们在戏剧的艺术性上还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因此,就当前阶段来看,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当前戏剧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应该不是一个坏事情。

本文已发表在《戏剧丛刊》2014年1月“全省艺术评论培训研修班专刊”

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 王笃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