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放裴》“褶子功”尽显小生功夫

作为著名川剧“三小”之一,瓜、嗲、媚的川剧小生一直是戏迷十分喜爱的舞台形象,百年来以其别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演出技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著名川剧折子戏《放裴》便是一折演出历史悠久、备受戏迷推崇的传统戏。《放裴》是如今已76岁高龄的著名川剧小生晓艇代表作之一,1984年,晓艇凭借《放裴》和另外两折戏斩获首届“梅花奖”,他告诉记者,《放裴》这折戏大体上继承了历代川剧艺人们的优秀传统,同时,每代川剧小生又不断创新,为这折传统戏注入新的生命力。

丰富多彩 “褶子功”尽显小生功夫

《放裴》出自大幕戏《红梅记》,讲述李慧娘因游西湖时无意称赞裴禹“美哉少年”,被贾似道斩于半闲堂,并欲追杀裴生,李慧娘鬼魂为救裴禹,深夜去书房报信,助裴禹逃出贾府。《放裴》之所以称得上是川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不仅因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更因《放裴》中需要饰演男主角裴禹的演员熟练运用小生的“褶子功”,丰富而又复杂的功夫,不但能更生动明白地刻画出人物心理,令剧情更丰满,还让戏迷们过足眼瘾,所以,每当演员完美完成“褶子功”,台下总是掌声雷动。

晓艇介绍说,《放裴》这折戏算是川剧小生戏里难度大的,需要小生演员狠下一番功夫。“《放裴》里面把文小生的‘褶子功’展示得很全面,当慧娘告诉裴禹自己是冤鬼时,裴禹大惊失色,以‘后掸褶’转身纵上椅背,用金鸡独立之势观看慧娘后,以‘旋飞褶’跳下椅子,并以‘左右反踢褶’‘赶步提衫后飞褶’等功夫对慧娘仔细打量。最后,裴禹把蜡烛台放置在上翘的脚底上,又‘转腿踢灯卷褶’把脚底上的蜡台踢起,不偏不倚地落入慧娘手中。”晓艇笑着说,想要了解川剧小生的功夫,看看《放裴》就够了。《放裴》里“踢褶子”“踢蜡台”等功夫,都是从历代川剧老艺人继承而来,其中“踢蜡台”出自三庆会川剧名家易征祥。

代代创新 智慧结晶成就经典之作

回忆儿时看过的《放裴》,晓艇说,那时剧中的功夫还比较简单,因此人物情感表达不够充分,戏迷看戏时难免会有“不过瘾”的感觉。经历了一代代川剧人的改良和发展,如今剧情越发细腻,也越发有看头了。
“在我这一代川剧人的时候,川剧就更注重人物的情感了,比如演《放裴》时,我去掉了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动作,增加了一些更突出剧情的动作,跟老师那一辈比起来变化很大,但得到观众很好的反响。”晓艇告诉记者,在继承中创新是他的一大强项:“我最大优点就是创新,非常注重在人物塑造的改良。在我准备《放裴》的时候,保留了剧中最传统的‘鸡抓米’‘风车’等精彩动作,创新出小生梭桌子、小旦上桌子等动作,让整台戏更有亮点了,戏迷们都非常喜欢。另外,《放裴》里面特别精彩的‘踢褶子’我也做了改良,让动作更切合剧情。”

《放裴》也是青年梅花奖演员王超的拿手好戏,王超告诉记者,他在学习和排演《放裴》时也有大胆创新:“我从舞蹈中借鉴,给裴禹逃跑时的动作增加了‘窜翻身’,即小生用双手抓住前后襟快速翻身,这样特别有从山上滚下来的感觉,突出裴禹逃跑时的惊恐。这个创意是我2009年准备《红梅记》时想出来的,演出后反响特别好,所以现在已经成了新的传统。”

持续发展 创新让川剧保持生命力

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川剧之所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和川剧敢于创新的特点密不可分。晓艇告诉记者,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小生行当,可以说是整个川剧界的习惯。“川剧要想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一代代创新,因为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适应新的观众,古老的川剧才不会被淘汰。一代代川剧人已经用实践总结出来,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川剧必须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川剧有流而无派,所以不像其他剧种一样有局限性,而是像海绵一样,可以一直取长补短、不断改良,既有向外的借鉴,也有自发的创新。我这一生有八个字的艺术总结,‘艺高贵胆,善学求实’,就是说川剧要想发展,需要脚踏实地地继承,也需要大胆创新,这样川剧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本报记者 祝丹妮

小资料

川剧“梅花奖”第一人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始创于1983年,第一届共评选出15人,其中包括川剧著名小生晓艇。晓艇是第一个摘得“梅花奖”的川剧演员。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