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书法石刻兴衰

作者:汤大民

南北朝时期北方石刻多,南方石刻少,关于原因,一般归之于南方禁碑,北方不禁。这是不错的。但是,为数甚少的南朝碑志,多为悼念死者、铭德记功一类,摩崖刻石仅《瘗鹤铭》一刻与道教有关。北朝刻石除这一类之外,更大量的为造像记、刻经版、寺塔铭及摩崖石经等,这些都是佛教徒佛事活动的实物。这就不能不从佛教发展史角度来寻找原因了。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南北朝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佛教既盛行于北中国,更盛行于南中国,不仅与儒、道“三足鼎立”,且有统慑全局、主宰天下的势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南史》所载,反佛大臣郭祖琛对梁武帝疏奏:“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南朝传经布道活动也极频繁,共译出佛经563部,1084卷。(据唐代释智升《开元释教录》统计)南朝佛事之盛不下于北朝,有时则有过之无不及。佛教很重视书法,用以传播和弘扬佛经,而书法也因佛事的开展得以保存和提高。按理说,佛事愈盛,书法愈盛。但是,南朝佛事之盛大大促进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发展,偏偏在石刻书法方面没有什么积极反响,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说碑禁限制了佛教徒的刻经造像之类活动,但在碑禁解除后八九十年间南朝佛事的鼎盛状态下,佛教徒仍无刻石之举,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佛兴佛灭,有多少殉道悲壮事;刻石传经,存一段审美不世缘

刻于北齐武平三年(572)的《鼓山唐邕刻经铭》说:“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为了教义永葆,佛法长传,佛教徒对各种书写材料作了比较,才抉择了刻石为最理想的材料和方法。特别在对付突然事变、人为毁坏方面,刻石更具长足优势。丝帛简纸一把火就可烧得精光,要把刻石砸毁就很不容易,摩崖的毁灭则更难。但是,刻石传经也是最艰巨、最浩大的工程,不到万不得已时,佛教徒大约不会舍易求难的。因而,佛教刻石书法的兴衰与社会提供的生存环境、统治者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