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从当年叱咤舞台的“沪剧王子”到如今一幕幕大戏的幕后掌舵人,徐俊在沪剧演员的巅峰时期离开舞台,潜下心来苦读导演专业,与舞台再续前缘时,带来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玉卿嫂》、《永远的尹雪艳》等一出出广受好评的舞台佳作。20多年来,观众仍为当年沪剧第一小生的谢幕扼腕叹息,而他却直言,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7年成就“沪剧王子”幸运转身

徐俊的简历很简单:从学生、沪剧演员又回到学生,此后重回舞台实现了导演梦想。“一个人的幸运在于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而它让你有能力养家糊口、保证体面有尊严地生活。”对于幸运,他如此定义。

在沪剧迷们的心中,徐俊是《野马》中的后进青年陈培新、《璇子》中周璇的丈夫汪杰、《魂断蓝桥》中英俊潇洒的罗伊……上世纪80年代末,徐俊挥一挥衣袖,告别了沪剧舞台,他花了3年时间恶补文化课,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导演系,起初人们以为“沪剧王子”读书只是镀一层金,但这个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却身怀导演梦坚定地走了下去,7年光阴如梭,而他却从未后悔这一选择,徐俊则坦言这是一段纯粹的时光。“什么都没做,就在学校里读书,这7年对我的人生太重要,我只遗憾它来得太晚了。”

7年苦读的光阴还带给徐俊意外的幸运——与当时是同班同学的太太相遇相知,最终成为在艺术上互相成就的伉俪。“太太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我们年龄相差一轮,刚开始她担心以后我们会没话说,结婚后才发现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最终都会聚焦到戏剧本身。”说起太太,导演徐俊眼中满是温柔。

专注做一件事,幸运会降临

说起人生中的幸运时刻,徐俊最感谢他的母亲:“首先当然是母亲赋予我生命,她的善良始终影响着我,戏剧工作者如果没有这种善良向上的精神状态,创作就没有办法搞下去”;12岁那年徐俊开始学习沪剧,“非常幸运,沪剧和沪剧院引领我走进艺术的殿堂,改变了人生轨迹,10年演员经历对日后的导演工作是一种无形的积累”;当然还有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型,“应该不会再有其他的选择,我一辈子大概只能做这件事。”

采访当天,徐俊正带领演员们紧锣密鼓地排练即将上演的新剧《大商海》。取材于吴基民的纪实文学《羊行天下》,原创话剧《大商海》聚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起云涌的上海商界,讲述了以申霁航为代表的海派商人在上海开埠百年的激流中闯荡。

这部戏,徐俊打磨了6年。此前与白先勇先生合作的《玉卿嫂》、《永远的尹雪艳》都是细腻的女人戏,徐俊刻画的细腻、敏感的女性形象在观众心中扎了根,而他早就萌生了拍摄一部男人群戏的想法。个中艰辛他并不愿多谈,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场景:戏的开头,少年申霁航从乌篷船上跳上岸,他说:上海到了,上海真大,结尾也是如此。“申霁航的身上散发着诚信、睿智、大气的精神,他讲求商道,是一个‘笔挺’的上海男人。一直以来上海男人都被误解,我想通过这部戏,通过以申霁航为代表的群像,让大家看到上海男人是怎样的。”
从悲剧到喜剧,从女人戏到男人戏,徐俊认为导演应有多元的选择。他称自己崇尚悲剧却不是悲观主义者,“戏剧的力量源于悲剧,《玉卿嫂》、《永远的尹雪艳》都是悲剧,《大商海》的悲剧力量更充分。”而由他执导、明年将上演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也是悲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舞台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我在想,还是要唤起年轻人对戏剧的认识,这是我们的责任。”徐俊目光炯炯。(转自《品味》专题—2015做超大号的幸运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