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春班”

每年春节期间,广州的不少艺术院团都停止了演出,但粤剧团体却迎来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因为“春节看大戏”在广东很流行,在很多老人家心目中,“无戏不成年”,过年要是没有粤剧,年就过得不完整。所以每年春节期间,广东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城乡都有邀请粤剧团下乡演出的习惯,这便是粤剧团演出的黄金时间,称之为“春班”。随着“春班”的锣鼓敲响,粤剧团体将一出出喜庆的大戏送进四乡六里,送到最淳朴的民间舞台。

广州粤剧团副团长占陈良,是剧团“春班”的经理人;红豆粤剧团青年演员陈振江自小跟随跑“春班”、唱大戏,对“春班”有着浓浓的情意结。透过他们的介绍,让我们走进粤剧“春班”演出的台前幕后。

订戏:

场次多到让其他剧种嫉妒

占陈良说,粤剧“春班”让不少兄弟剧种为之羡慕。粤剧在广大农村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今年,广州粤剧院两个团体共接到“春班”订单近60场,这对很多剧种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数字。而“春班”的热门演出地,除了经济富庶的珠三角地区,还包括粤西的吴川一带。吴川作为南派粤剧的盛传地,每年春节在此演出的省市和民间剧团,多达近百家。

“春班”订戏,既有村民集体集资,由村委会预订;也不乏财力雄厚的老板自掏腰包,请父老乡亲看大戏。“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广东地区有三四百个粤剧团。有固定活跃在某个地区的‘专区班’,一般价位比较低;而像广州粤剧团这样的‘省城大班’,价位则要在五六万元以上。”

占陈良透露,越是热门的剧团越要提前预订,一般“春班”都要提前四个月到半年“下单”;但也有在一个地方演出反响热烈、不断加场的情况。例如去年他们在吴川吴阳镇的一次演出,就一口气从4场加演到9场。

围绕着“春班”的发展,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角色叫“戏牙”,这些人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掌握了丰富的人脉资源,“春班”订戏大多要通过他们,联通演出团体和主办方。

演出:

舞台简陋但场面热烈

对青年演员陈振江来说,“春班”演出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画面。由于父母亲都在梨园行,记忆中,每年春节他都是在“春班”度过的。“已经有20多年了,‘春班’对我来说有一种情意结。”长大后陈振江进入红豆粤剧团,如今成为一位可以独挑大梁的青年演员,但“春班”仍是他很热爱的舞台。

在陈振江记忆里,“春班”舞台大多是临时搭建而成的竹棚,条件十分简陋,舞台幕布、灯光、音响都需要剧团自备安装。

黄昏时分,大戏还没开演,戏台下就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霸位”的大人小孩,有的透过后台幕布的缝隙好奇地窥探演员们化妆,有的人会跟出来走台、吊嗓的演员交流演出的行头。而当大戏开演,台下观众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爬到树上,还有的依依呀呀地跟唱,这种场面让演员们感到特别亲切。

“下乡演出虽然条件简陋,但可以跟观众很融洽地交流。在广州演出,观众比较固定,对我们演员都很熟知,他们看戏的心态不一样,会挑剔,会选择看哪个演员的戏,不看哪个演员的戏。乡下的观众他们就是喜欢粤剧,崇拜大的演出团体,看戏是带着一种享受的心态。”陈振江觉得,这样的演出,更能调动演员的热情。更欣慰的是,台下看戏的除了白发族,也不乏年轻观众和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们培养了一份看粤剧的情意结。

“春班”演出,也让演员们体验到浓郁的风土民情。陈振江说:“越是远离现代化的农村,过年的‘年味’越浓。尤其是在粤西,每村都有‘年例’(注:粤西居民的贺岁方式,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举行各种文娱活动)的风俗。在村里的‘年例’日,许多在外打工的人会邀请外面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串门。很多村民也盛情邀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有时候在这个村演戏,隔壁村的人都来邀请(吃饭)。带着我们吃完这家又吃那家,那种乡土乡情,让人感觉特别珍贵。”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