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评剧院创作排演剧目受众调查

天津评剧院创作排演剧目受众调查(原创)

四季无春秋

近年来,天津评剧院投入巨资排演了多出新编剧目,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寄印传奇》,获得文华大奖的《赵锦棠》等,同时,评剧院为了培养青年演员,相继恢复排演了多出传统评剧,如《凤还巢》、《花魁》、《吕布与貂蝉》等,同时也上演了一些小制作的新编剧目或移植剧目,如《剑魂》、《梨花情》、《宇宙锋》等。然而,对于这些资金投入不同的剧目,观众的喜爱程度如何呢?观众的喜爱和剧目的资金投入是否成正比呢?评剧新剧目的创作应该如何与观众的审美相契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调研小组多次到剧场对评剧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对众多评剧爱好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受众对象的喜好,以

便对今后的评剧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问卷综合分析

此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包括观众现场填写和通过网络发回的问卷。在接受调研的160人中,男性为106人,约占总人数的66.25%;女性为54人,约占总人数的33.75%。以年龄划分,60岁以上18人,约占总人数的11.25%; 50-60岁21人,约占总人数的13.13%;40-50岁27人,约占总人数的16.87%;30-40岁37人,约占总人数的23.13%;20-30岁46人,约占总人数的28.75%;;20岁以下11人,约占总人数的6.87%。从职业上看,政府机关17人,约占总人数的10.63%;公司企业57人,约占总人数的35.62%;教育部门22人,约占总人数的13.75%;文化艺术16人,约占总人数的10.00%;个体私营25人,约占总人数的15.63%;其他23人,约占总人数的14.37%。从学历上看,博士学历5人,约占总人数的3.13%;硕士学历15人,约占总人数的9.37%;大本学历47人,约占总人数的29.38%。大专学历38人,约占总人数的23.75%;中专学历31人,约占总人数的19.37%;中专以下24人,约占总人数的15.00%。

从以上数据来看,此次调查无论性别、年龄、还是职业、学历,都兼顾了各个层面,保证了调研结果的全面性。

在调研中,剧场发放问卷我们本着男女兼顾的原则,在网上发放问卷则本着自愿填写的原则,回收问卷后我们发现网上填写问卷的男性观众远远多于女性观众,这说明评剧观众主体并不像人们一直认为的以女性观众,特别是中老年女性观众为主,事实上,目前已有许多男性观众,特别是年轻的男性观众加入了评剧观众的队伍。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05人,占总人数的65.6%,这表明评剧观众的文化层次也有了总体的提升。从年龄上看,20-50这一年龄段在本次调查中有110人,占总人数的68.75%,这说明评剧观众开始有了年轻化的倾向。

我们在问卷中首先设置了一道多选题,即观众喜欢观看哪类剧目,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或新编古装剧以及现代戏三个选项。结果见下表: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观众对传统戏的喜爱远远高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这说明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戏对于观众来说依然具有极大的魅力。接下来我们选取了近年来天津评剧院排演的几出新戏和经常上演的一些剧目,这其中包括传统戏6个、新编古装剧4个和现代戏2个,由观众选择最喜欢看的和最不喜欢看的剧目,并说出其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上表显示的是观众喜爱的剧目以及喜爱的原因,从表中可明显看出,观众最喜爱的三出剧目分别为《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回杯记》,这三出戏无一例外是评剧的传统剧目,且在评剧舞台上演了近百年。而喜爱该剧目的原因,我们看到观众对于唱腔的喜爱远远高于演员、剧情等其他因素。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喜爱原因中选择率最低的是“喜欢舞美”,而实际上,目前剧团排演一出新戏,在舞美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再靓丽新颖的舞美设计也无法成为观众喜爱一出戏的首选因素。

上表显示的是观众不喜欢的剧目及其原因,除44人表示没有不喜欢的剧目外,《寄印传奇》、《剑魂》位居榜首,这两出戏均为新编剧目,且《寄印传奇》还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这出戏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很高,但观众对它似乎并不买账。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观众对于一个剧目不喜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唱腔,其次是剧情。从这个表中我们再次印证了唱腔对于一出戏的重要性。

二、问卷分组分析
1.性别差异:

我们将男性和女性分为两组再次对问卷结果做一统计,以探寻性别不同是否在喜好上有所不同。首先是对剧目种类的喜爱。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无论男女,对传统戏的喜爱都占了很高的比例,且男性高于女性。所不同的是,女性喜欢新编历史剧或新编古装剧的比例比男性高。

其次,再来看具体剧目。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男性最喜欢的剧目是《花为媒》,其次为《杨三姐告状》和《回杯记》;而女性最喜欢的剧目为《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次之。但其中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实际上,对于评剧传统剧目的喜爱,特别是历经近百年打磨的经典剧目的喜爱,基本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喜欢以上剧目的原因。
从上图得知,无论男女,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喜欢唱腔”位居首位,其次是喜欢剧情和演员,由此再次证明了唱腔的重要性,尤其是男性观众对一出戏的喜爱很大程度取决于唱腔,该比例高达92.45%,女性观众除唱腔外,对演员、剧情也较为关注。

我们继续看一下最不喜欢观看的剧目。

从上表可看出,无论男女《寄印传奇》和《剑魂》依然排在首位,其比例均在三分之一左右。

那么不喜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这两张图表中可以看出,男性更注重唱腔,女性更注重剧情,这充分说明了男女在欣赏剧目时的差异。作为戏迷来说,男性更多的迷恋的是唱腔,而女性更容易被家长里短、跌宕起伏的剧情所打动。但从总体来看,唱腔和剧情是观众是否喜爱一出剧目的两个关键因素。

2、学历差异: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学历的高低对于一出戏的喜爱是否有差别。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观众对传统戏的喜爱与学历高低无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观众喜欢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的比例都远远高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观众,这说明学历较高的观众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高于学历较低的观众。

再来看具体剧目:

两组对比,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回杯记》,说明无论学历高低,喜爱传统戏的观众还是占了大多数。

喜爱原因:

同样,对于剧目的喜爱原因,两组观众对唱腔喜爱的比例都超过了80%,其次是演员和剧情,二者平分秋色,说明观众对一出戏的欣赏,唱腔始终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对于演员的演技如何以及剧情的精彩与否,也是观众要考虑的因素,而这些均与学历高低无关。

接下来看一下最不喜欢观看的剧目。

从以上两组对比可看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最不喜欢《剑魂》的比例最高,《寄印传奇》次之;大专及以上学历与其相反,《寄印传奇》居首。从两出戏的剧情来看,《剑魂》偏于历史故事,《寄印传奇》更具传奇色彩,说明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剧情有着不同的要求。两组对比虽有差别,但位居前两位的仍然是这两出戏。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不喜欢以上剧目的原因。

从这两张图表中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观众更注重唱腔,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观众则对唱腔和剧情同样关注,一段好唱腔,一个好故事才是吸引他们的关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寄印传奇》一剧之所以没能赢得更多戏迷的认可,关键还是在于没有一段令戏迷拍案叫绝的唱腔。

接下来我们又分别对各个年龄段对了对比,特别是对20岁-50岁这一年段做了重点分析。因为20岁至50岁的观众是目前评剧观众的中坚力量,也是评剧未来观众的基础,在分析后,我们发现所得到的结论与总人数分析结论大致相同,故不在此赘述。

三、思考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评剧观众群体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多的男性、高学历、低年龄的观众加入评剧观众队伍。

2、评剧观众对传统戏的喜爱程度远远高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资金投入与观众的喜爱程度成反比。

3、评剧观众对某个剧目是否喜爱最关键的因素是唱腔,其次是剧情和演员的演技。

评剧许多经典的传统剧目,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回杯记》等剧产生于评剧形成之初,历经近百年的继承与创新,经过几代演员的不断实践,无论在唱腔还是表演上都已成为评剧剧目的标杆,其中的重点唱段在戏迷中广为流传。因此,观众对传统戏的喜爱程度、认可程度远远高于新编剧目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同样,观众对新编剧目认可度低也是很正常的,观众对新编剧目需要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而新编剧目也需要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而不是获奖过后就束之高阁。因此,我们并不因为得到这样的调研结果就排斥新编剧目的创作,相反,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能够更加促进新编剧目的创作,以提高观众对新编剧目的认可度。

当年在评剧形成之初,今天的这些传统戏在当时同样是新编剧目,任何一个剧目都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今天的新编剧目也不例外。尽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观众对新编剧目的认可度没有传统戏高,但是,也并不是对所有的新编剧目都持排斥态度。接下来我们将对天津评剧院两部获文华大奖的剧目《寄印传奇》和《赵锦棠》做一对比分析。

这两部戏都是投入巨资排演的大制作剧目,主演都是著名花派演员曾昭娟和著名生行演员剧文林。从剧情上来看,《寄印传奇》的剧情带有悬疑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讲,更为吸引观众;《赵锦棠》是以传统评剧《牧羊卷》和《朱痕记》为蓝本重新创作的一出新戏,但剧情基本上是观众熟悉的内容。从唱腔上看,《寄印传奇》完全是新创作的唱腔,尽管创腔时也遵循了花派唱腔的风格,但听起来创新多于继承;《赵锦棠》一剧中“粥棚”一场的重点唱段保留了《牧羊卷》中的原汁原味,其他场的唱段也更接近于花派的风格。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喜欢《寄印传奇》的观众占20%,喜欢《赵锦棠》的观众占38.75%;不喜欢《寄印传奇》的观众占31.88%,不喜欢《赵锦棠》的观众占22.5%。综合以上分析,再度说明,一出戏唱腔设计的成功与否是能否赢得观众的关键因素。在我们调研中,喜欢《刘巧儿》的观众有38.13%,众所周知,这出戏所反映的内容早已时过境迁,而人们今日对这出戏的喜爱很大程度取决于唱腔的优美。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评剧院创作的很多剧目如《花木兰》、《夕阳红》、《村南柳》等都因其拥有几段脍炙人口的唱腔,而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在我们收到的160份问卷中,有90份问卷填写了“对评剧剧目创作的建议”,这里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建议摘录于此:

“传统戏优秀传统唱腔千万不要随便篡改,要尊重评剧特有的格式。”

“尊重传统,得有评剧味道。”

“多挖掘传统戏,回归传统!”

“评剧的唱腔,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
“请先把评剧的传统戏、传统唱腔、传统韵味儿继承好,再谈剧目创作和改革创新,丢掉了传统,评剧也就不能称之为评剧,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一具驱壳。”

“新剧目避免大制作,大手笔,为炫酷效果而浪费过多钱财,不值。最好在唱腔上下功夫,在戏曲的基本元素上多下功夫,多从传统剧中吸收营养和好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评剧听的是唱腔,看的是角,没必要弄一些太花哨的东西,评戏的发展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没必要顾此失彼,发展的前提是继承,评剧的创新还要在提高演员的技巧和水平上多下功夫。过分的追求剧情和舞美则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新剧目创作不要失去评剧的“根”,首先要是评剧,不要为了创作而创作,创作一出剧目就要让其有一定的受众,能够流传,摒弃大投资大制作,但少上座、难流传的现象。”

“创作剧本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不要一味的程式化要贴近群众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人心。唱腔设计应以传统为主,改良为辅。”
“每出戏应有两至三段核心唱段,板式简单,易学易流传,唱腔留住了,戏也就留住了。”

综合以上分析,现提出如下建议:

1、回归传统。

一是大力挖掘整理传统戏。评剧还有众多的传统剧目有待挖掘,其中有的剧目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唱腔在戏迷中流传,因此应继续改编整理传统戏,使更多的失传剧目重现评剧舞台。同时,也提倡以传统戏为蓝本的再创作,如《赵锦棠》一剧,使传统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舞台。

二是新剧目创作当遵循评剧的创作传统与创作规律,从文学剧本到二度创作应紧紧扣住评剧特有的风格,保持评剧的本色。

2、重视唱腔。

作为一出戏,剧本是该戏能否成功的基础,然而戏曲的特殊性使得唱腔成为一出戏能否流传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充分重视唱腔设计,重视唱腔中的“评剧味”,重视唱腔中的流派风格,而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异。每出戏中应至少有一段能够抓住观众的唱腔。

3、贴近民生。

新剧目创作无论历史剧还是现代戏都要贴近民生,评剧历来以其现实性、通俗性见长,因此评剧只有唱出百姓心声,引发观众共鸣,方能走进百姓心中。

(作者:四季无春秋。 注:因文章中图表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无法和文章一起粘贴过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