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玲:怀念我的评剧恩师洪影先生

六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夜晚的微风吹拂着花园里的石榴树,那朵朵石榴花欢快的跳跃,好像在应和着清脆的锣鼓经跑着圆场。结束了一天紧张的排练,我坐在花下,沉思的脑海中又习惯性的映现出我的恩师洪影先生。也是在这个石榴花开的季节,洪影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时光荏苒,三年已过,但恩师的音容笑貌、恩师的谆谆教导在我的脑海里从未有过丝毫的淡化,每当进入这石榴花开的季节,我便更加怀念我的恩师。
恩师8岁学艺,12岁登台,21岁就开始挑梁演出。她坐科京剧,后改评剧,深受姊妹艺术熏陶,根植冀东大地,拿来其它艺术之长,化为评剧艺术之用,穷尽其一生之心血,创立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评剧洪派表演艺术,为业界内外广泛赞誉和追捧。冀东大地流传着“宁可卖掉大掸瓶,也要看洪影范金婷”的顺口溜儿,形象的描述了当时洪影先生演出,童叟皆欢,万人空巷的场景。石榴结百籽,百籽走天下。恩师对她的学生们倾其所有,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乐此不疲,将几十位亲传弟子输送到全国各地的评剧院团担纲主演。
1981年,我拜在洪影先生门下,专门学习洪派表演艺术,三十一的师生情、母女情成为了我在评剧舞台上耕耘、坚守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源动力。我每一丁点的进步都蕴含着恩师的培养,每个小小的成绩都能收获恩师由衷的欣喜。在2007年,当我捧着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奖盘和证书向恩师报喜的时候,她已经泪眼模糊,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喃喃的说道:“好,好,长大了!以后啊,更得多吃苦啦!”恩师这简单的两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读懂了它的分量,梅花奖是荣誉,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要更加执着的追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恩师是为评剧艺术而生的,《刘伶醉酒》是洪派艺术对具代表性的剧目,随着一句“来了刘伶好酒的男”洪派艺术深入人心,还是这句“来了刘伶好酒的男”也成为了洪影先生一生的绝唱。恩师为我树立了“戏比天大”的从艺信念,恩师让我形成了精益求精的艺术品质,恩师为我养成了低调做人的生活习惯,恩师为我留下了传承洪派艺术的重任。

恩师的离去,如同天塌地陷,一时间让我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悲痛欲绝,无法自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带着恩师的重托,回到了排练厅,内心坚定的扛起来传承和发展评剧洪派表演艺术的大旗。恩师过世后我排演了一出新戏《从春唱到秋》,演绎评剧鼻祖成兆才的故事,我在剧中扮演成兆才。这个戏在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获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举摘得“优秀剧目奖”,我也获得了“优秀表演奖”。2013年,我们把《从春唱到秋》这个戏作为河北省唯一参赛剧目带到了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让满眼阳春白雪、满耳吴侬软语的苏州观众耳目一新,深深的打动了他们,也深深的征服了专家评委们挑剔的眼光,摘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之后,我有凭借在这个戏中的表现荣获了“2013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奖之后,我去了恩师的墓前,再一次跟她老人家报喜。我想,恩师天国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

评剧艺术的普及,洪派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后继演员,也需要后继的观众。秉承恩师的育人传统,我对我的学生们要求非常严苛,尽我所能,倾我所有,一招一式,口口相传。学生王晓宇已经成长为唐山市评剧团的主演,并在多项全国专业演员赛事上获奖。学生韩丽娇也多次在全国评剧专业演员赛事上获奖,大专毕业后,被中国评剧院录用,成为第一个正式进入中评的洪派传人。小学生刘乙润在舞台上的表现被专家评委们称道“颇有乃师风范”,他也获得了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近年来,我热衷于评剧艺术进校园工作,经常到幼儿园、小学里去辅导,到高校里举办讲座和演出,让孩子和年轻人感知评剧艺术、喜欢评剧艺术,在推广普及评剧艺术的同时,培养了许多年轻的观众。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借此东风,把我领衔主演的《红丝错》和《御河桥》两部洪派经典剧目带到了被誉为“戏窝子”的天津,天津电视台现场直播了《红丝错》的演出。我们的演出在“眼最刁,耳最精”的天津戏迷中引起强烈反响,洪派艺术的魅力为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月13日和14日,我们将进驻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两场《从春唱到秋》,把洪派艺术呈现给首都观众,这也是这个戏第一次进京演出。6月14日正好是恩师去世3周年忌日,我却不能到恩师墓前拜祭,心有愧意。但是“戏比天大”,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能把洪派艺术完美的呈现给首都观众,我想这应该是对恩师最好的祭奠,我想恩师天国有知,一定会高兴,并且一定会护佑我演出成功。

恩师洪影先生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是我艺术道路上的航标灯,永远怀念我的恩师!我将沿着恩师的路继承好、发展好、推广好我们引以为豪的洪派表演艺术,为评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愿恩师天国安好!弟子张俊玲敬挽!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