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孜别克族舞蹈


 
乌帕尔
  “乌帕尔”曾普遍流传于伊犁、霍城、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莎车、叶城、和田等乌孜别克族居住区。现除霍城、叶城等地外,其他地区已不多见。
    乌帕尔也是乌孜别克族民间传统音乐中一种节奏型的名称。在乌孜别克族《夏希木卡姆》的内部木卡姆中,器乐部分与声乐部分的最后一首乐曲或歌曲,即称作[乌帕尔]。在这种乐曲伴奏下,或按这种特定节奏型所进行的民间舞蹈,就称为乌帕尔舞。
     乌帕尔为群众自娱性舞蹈,主要在婚礼等民间较为盛大的喜庆场合活动。平日的麦西热甫、男孩割礼及传统的“纳吾鲁孜节”场合也都跳该舞,但不及婚礼聚会时普遍。舞蹈即兴性很强,动作没有严格规定,只要与乐曲节奏相结合即可。形式也较自由,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多人共舞。舞蹈进行中,舞者可随时上下场,但下场前必须向众人行礼。
 
加扎依尔
   “加扎依尔”主要流传于伊犁、霍城等地。天山以南的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叶城、莎车,和田等有乌孜别克人居住的地区也曾普遍流传,但现已不多见。
    加扎依尔一词是阿拉伯语,意为“瀚海”。以加扎依尔为名的乌孜别克族民间乐曲,不仅为乌孜别克族人所喜爱,在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普遍流传。
    加扎依尔为男子单人舞,多在麦西热甫、婚礼、纳吾鲁孜节等喜庆节日的群众欢聚场合表演。舞者年龄不限。舞蹈开始,舞者合着欢愉流畅的[加扎依尔]乐曲,双臂旁伸抖动着手腕,双脚走“横蹉步”或“点蹉步”入场,似一只矫健的雄鹰自远方飞来。接着脚踏“踮蹉步”,舞动双臂,模拟雄鹰翱翔的各种姿态绕场舞蹈。
    加扎依尔有一定的结构,但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可根据个人的舞技和现场的情绪自由发挥,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伴奏者随着舞者的情绪反复演奏乐曲,直至舞蹈结束。
    据乌孜别克族著名老艺术家,纳斯如拉.艾木都拉介绍,加扎依尔原流传在乌孜别克斯坦,后传入新疆,他本人年轻时曾表演过该舞。加扎依尔虽由乌孜别克斯坦传来,但在中国乌孜别克族与当地民族杂居的特定环境中,经过几代艺人的自然承传,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乌孜别克族特有心态和审美趣味的风格特色。

 
夏米来尔
   “夏米来尔”主要流传于伊犁、霍城等地。据已故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家阿吉.热合曼先生讲,该舞在喀什一带也曾有流传,他本人在民间曾表演过夏米来尔,但现已少见。
    夏米来尔意为“勇敢”、“勇士”,常作人名,如女子取名“夏米拉”,男子取名“夏米立”等。据乌孜别克族老艺术家纳斯如拉.艾木都拉介绍,乌孜别克族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夏米来尔的女勇士,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在与入侵者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地的民间乐手为了纪念她,便创作了名为[夏米来尔]的乐曲,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夏米来尔舞蹈的伴奏曲。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前苏联哈萨克斯坦一文学刊物发表了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关于夏米来尔英雄事迹的小说,又一次激起了居住在中亚细亚一带的乌孜别克人对女勇士的崇敬与怀念,有人便用流传已久的民间乐曲[夏米来尔]编成了具有勇士气概的舞蹈夏米来尔,并在民间流传开来。约1933年左右传入新疆的伊犁、霍城,后渐传入天山以南的喀什等地。
     夏米来尔为男子单人表演性舞蹈,由一名中年或青年男子表演,舞者双手各持一把长约20厘米左右的短刀,故民间也称之为“刀舞”。[夏米来尔]乐曲由慢板、快板两部分组成。慢板悲怆有力,气势恢宏;快板强烈急促,催人奋进。为舞蹈伴奏时,两部分交替演奏。舞蹈表演与音乐深然一体。慢板时表演者或原地弓步,或双膝跪地,两手持刀,双臂左右甩摆,身体随着臂的动作大幅度左右摆动、前俯后仰,表现出勇士看到自己家乡遭受入侵者践踏的悲愤心情;快板时表演者则跳步快速前进、后退或绕弧线行进,双手持刀左躲右闪、前后冲刺,顿挫有力,愤慨激越,表现了勇士武艺的高超,以及誓与入侵者拼死相斗的英雄气概。动作颇具武士之风,舞蹈始终洋溢着一种英雄豪气。
    夏米来尔多在麦西热甫及婚礼等人群聚会场合表演。舞蹈开始,舞者合着慢板乐曲稳步出场,先向众人施礼,再从皮靴中抽出双刀开始舞蹈。因该舞动作激烈,具有一定的技巧,故多由具有一定技艺的民间艺人表演。常用伴奏乐器与[乌帕尔]相同。
 
迪尔哈拉奇
    
   “迪尔哈拉奇”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霍城、叶城等乌孜别克族居住区,表演者多为半专业的民间艺人,现已不多见。
    按乌孜别克族的习俗,家中操办喜事时,一般上午接待男宾,下午接待女宾。在女宾相聚时,有女扮男装表演迪尔哈拉奇的习惯。当喜庆活动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准备表演迪尔哈拉奇的表演者先到室内一处,避开众人自行装扮。其他人则将割礼者或结婚者的母亲,用艾得来斯等彩色丝织物象征性地摁绑在室内一柱子上。一切准备就绪,舞者出场“亮相”。其装扮一般是身穿男子袷袢,头戴男子皮帽,有时还要装上假须。这种特殊的装扮,一出场就引起众人的轰堂大笑。接着舞者在[迪尔哈拉奇]乐曲伴奏下起舞,众人即兴填词唱和,歌乐声、欢笑戏闹声融成一片,场内气氛顿显活跃。舞蹈即将结束时,舞者上前将“摁绑”母亲的彩绸解开,众人纷纷向母亲祝贺。母亲则在众人的簇拥下将“捆绑”自己的彩色丝绸送给舞者,舞者接过彩绸立即披在自己身上,再一次引起众人的欢笑,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塔娜娃尔
  “塔娜娃尔”流传于伊犁、霍城、叶城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伴奏音乐[塔娜娃尔]为乌孜别克族民间乐曲,不仅在乌孜别克族中普遍流传,在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中,尤其是在维吾尔族中流传得也很普遍。
    据乌孜别克族舞蹈家再娜甫.司地克讲:[塔娜娃尔]在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中,有较悠久的历史。在乌孜别克族民间各种群众娱乐集会上,人们经常在该乐曲的伴奏下,进行自娱自乐的即兴舞蹈活动,形式比较自由。约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乌孜别克斯坦的一位舞蹈家,用该乐曲编排了一个表现妇女解放的女子独舞,五十年代初来新疆演出,该舞才以比较固定的形式在乌孜别克族群众之间流传开来。
 
木那捷特
“木那捷特”一词为阿拉伯语,意为“祈求”、“祈祷”。以该词命名的乌孜别克民间乐曲,是乌孜别克族古老的民间乐曲之一,在新疆各民族中普遍流传。用该曲伴奏的民间舞蹈,也称为木那捷特,流传于伊犁、霍城、喀什、叶城等地的乌孜别克族居住地区。
木那捷特多在婚礼、男孩割礼庆贺及各种麦西热莆场合由半专业的民间女艺人表演,舞刀有一定的基本结构,但不同的艺人表演时有不同的处理,即使同一艺人在不同的场合表演时,也常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在路线调度、动作连接组合上有所变化。常见动作有“横移步弹手”、“平开手踏碾步转”、“后蹉步推手”、“进退步翻举手”、“点步叉腰”等。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