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谊舞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交谊舞的起源与发展

舞蹈是艺术之母。它起源于何时?究竟有多长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谁?这在目前还很难说清。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也可能更早些。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有的说祝融的儿子长琴始作乐风;有的说帝俊的八个儿子始为歌舞,炎帝(神农氏)的重孙延始为乐风;还有的说黄帝创造了乐舞。实际上舞蹈的创始者应当是人类的群体。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为求生存而从事的劳动中,通过人体动作已产生了节奏、律动——最原始的舞蹈动作,也可算是本能式的“人体行为”。因此,舞蹈与劳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产生要比传说中的时代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说,自有人类就有舞蹈。下图(图2.1)是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是我国原始舞蹈形象的可靠根据之一。

 至于说交谊舞的起源,更是一个不解之谜。交谊舞,顾名思义就是社交与联谊活动的舞蹈。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源头就早已有了“交谊舞”。岩画是当前考察原始初民活动的主要遗迹。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东地里哈日峰顶的巨石上,就有一幅岩画,画面上一男(右)一女(左),面部相对,连臂而舞。又如在新疆呼图壁县岩画中、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等,也都有一些男女对舞的画面。这是中国原始交谊舞形态的写照,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交谊舞形象的记录。《诗经.鲁颂》里有“万舞翼翼”的描写。“万舞”是古代乐舞名,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周代典籍中也有著录。据闻一多《姜源履大人迹考》的考证,“万舞”是远古时期,每年仲春二月在祭祀女娲的日子里,青年男女聚集在神宫附近,以舞交谊相识的一种舞。

到了汉代,中国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谊舞,名曰“以舞相属”。在四川彭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就保留着“以舞相属”的舞蹈形象。这是一种具有交谊性的邀请舞,主要用于社交场合,其目的是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从两汉至魏晋,在官员和贵族举行的宴会上颇为盛行。它进行的方式,一般是主人先行起舞,舞完后,把舞蹈交付对方^^邀请另一人继续跳下去。“以舞相属”的规则是,被邀请者(被属者)必须起舞回报,舞毕再以舞相属于另一人,以此循环,尽兴为止。如被邀请者不尊重、不响应邀请,会引起彼此不悦;如果该转的时候不转,也被认为是失礼。有人因不回报起舞,引起严重矛盾或重大祸端。如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史学家和音乐家蔡邕受污流放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部),当遇朝廷大赦,欲启程返家之际,五原太守王智设宴为他饯行,“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王智平日依仗他哥哥王甫在朝中当中常侍的权势,骄横无比,目中无人,蔡邕为人耿直,不耻王智所为,当众拒其邀舞,王感到无法容忍,大发雷霆,当即骂道:“徒敢轻我。”蔡邕也拂袖而去。王怀恨在心,“密告邕怨于囚放,镑讪朝廷”。蔡邕为了避祸,便“亡命江海,远迹吴兴”,达12年之久。三国时,魏国陶谦性情刚直,在一次宴会上,张盘起舞并属陶谦,陶谦开始不肯起舞,经一再强邀不得不舞,舞毕该转时又不转。当张盘问他何故不转时,陶谦答“不可转,转则胜人”。为此二人失和,后来陶谦竟弃官而去。而且,舞蹈的动作和姿态也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以舞相属”当时只在官宦和贵族中流行,并且只在男人之间共舞。这种舞蹈在宋代以后就失传了。

汉唐时期还盛行一种群众性交谊舞形式——踏歌舞。踏歌舞“踏地为节,拉手而舞”,多于节日集会时男女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唐宋时期传到海外。据有关专家考证,现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交谊舞水兵舞吉特巴(牛仔舞的前身)就是源自中国古代的踏歌舞。

到了唐代,交谊舞在中国已经比较普遍。当时的交谊舞叫“打令”。“打令”有二人对舞,还有集体舞;特别是“打令”还发展出了一系列舞蹈规范动作。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卷92记载:“唐人俗舞,谓之打令,其状有四:曰招、曰摇、曰送、曰邀“有四句号云:‘送摇招遨。三方一圆。分成四片。送在摇前。’”

综上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交谊舞,而且有过世界上领先的交谊舞成就。中国古代的“交谊舞”与现代交谊舞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们同属社交舞蹈或礼节性舞蹈,作为遨舞与被遨舞者的礼貌要求是相通的。现代交谊舞男女扶持,欣喜共舞,以礼相待,其情融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的“世界语言”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