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瓦子”与“社火”

  当宋代大曲歌舞以其超乎前人的铺张与侈糜,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时候,宋代城市和乡间的老百姓也在安排着自己的玩艺儿。

  北宋和南宋,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步和发展,北方和南方出现了一些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百业兴隆的都市。在汴京、临安、温州、泉州等城市里,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许多“行会”,娱乐行业也产生了行会。如演杂剧的叫“绯绿社”,唱歌的叫“遏云社”,耍傀儡的叫“鲍老社”,踢球的叫“圆社”等。由于娱乐行业的兴盛,城市里又出现了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娱乐场所,叫作“瓦子”,也称“瓦市”、“瓦舍”、“瓦肆”。瓦子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

  北宋汴京街南一处,就有大小勾栏50多座。又有莲花棚、夜叉棚、象棚等“游棚”,最大的可容几千人观看。南宋临安城中有瓦子20多个,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处。

  有了这些不怕风雨寒暑的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各行伎艺人就有了常年表演的机会。各行艺人集合在一起表演,又可以互相学习和观摩。除了在瓦子里表演的艺人,还有些流浪艺人在街头或广场卖艺,他们被称作“路歧人”。

  宋代瓦子里的娱乐有几十种。有杂剧,有杂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说唱,有相扑,还有许多属于舞蹈的项目,如舞旋、舞番乐、耍大头、花鼓、舞剑、舞刀、舞判官、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

  除了在瓦子里演出的各行专业艺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间还有人数庞大的业余歌舞队伍,活跃在城市和乡村的广阔天地中。

  宋代民间舞蹈继承了唐代以来习俗歌舞的传统。每逢节日,专业的和业余的艺人结成声势浩大的“舞队”,拥上街头,游行表演。有时还要在热闹的地方张灯结彩,搭起“露台”和“乐棚”。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向来都是群众游乐场。节日庙会都有盛大的歌舞伎艺会演。

  宋代民间舞队,叫作“社火”。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代社火一般是在“神诞”——神的生日举行。民间祠庙众多,神祇的生日频繁,社火表演也就终年不绝。据吴自牧《梦粱灵》记载:



  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四月初六日,城隍诞辰。二月初八日,霍山张真君圣诞。 四月初八日,诸社朝五显王庆佛会。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诞辰。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

  其实,社火几乎每月都有,而元宵之夜才达到高潮。届时,家家灯火,人人出游,百戏杂陈。正如辛弃疾词所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宋代官府对社火舞队是支持的,要“支散钱酒犒之”。

  社火舞队表演的节目很丰富。据《梦粱录》记载,有“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还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等等。《武林旧事》更开出71种社火舞队的名目。从那众多的名目,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社火舞队主要是由各“社”领头组织,扮成社会各类人物,滑稽取乐,其中包括了动人的歌舞表演。

  香港赵从衍夫妇收藏有一幅《元朝灯戏图》。那是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玉的作品。画的就是临安城中的一支元宵社火舞队。

  社火的节目大多在瓦子里演出过,其中有些舞蹈节目源远流长。

  《村田乐》是装扮成农村各种人物的集体舞蹈。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大傩图》。其实画的并不是傩舞,而是社火舞队。舞队12人,都扮成农夫模样。有的头顶畚[ben本]箕、手持笤帚、腰挂水瓢和炊帚;有的擎着一根大瓜;有的头戴竹笠;有的顶着升斗;有的穿着破衣服;有的挂着鳖壳、螺壳、蛤壳。这些装束和道具都和农村有关,很可能就是祝愿风调雨顺的《村田乐》。

  《旱龙船》也叫《划旱船》。唐朝已有表演,宋代的《旱龙船》是在平地上模仿龙舟竞渡的样子。

  《舞鲍老》是戴着面具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据文献记载,南宋临安社火有福建鲍老一社300余人,川鲍老100余人。


  图31 南宋朱玉《元朝灯戏图》


  图32 宋无名氏《大傩图》

  《耍和尚》也就是《大头和尚》。表演者戴一个“套头”,扮成和尚模样。一起表演的还有一个女子,有一定的情节,叫“大头和尚度柳翠”。后来在明清时代是民间社火的流行节目。至今山西雁北地区迎神赛会时还有这个节目。


  图33 旱船

  《舞剑》、《舞砍刀》是由武术发展出来的舞蹈。唐代已有著名的剑器舞,宋大曲中也有剑舞。这是瓦子中常演的节目。

  《舞蛮牌》也是一种武舞。蛮牌就是盾牌。宋代常常是由100多个“花妆轻健”的军士表演。有人打着旗子,有人拿着雉尾、蛮牌、木刀,要变化出开门、夺桥、偃月等各种阵式,还有格斗刺杀表演。这种舞蹈可以上溯到远古时的《干戚舞》。至今民间还有《盾牌舞》、《藤牌舞》。


  图34 跳钟馗

  《舞判》也叫《跳钟馗》。传说钟馗本来很漂亮,但在赴考道中误入阴山就变得很丑陋了。皇帝见他貌丑,取消了他的状元资格。钟馗一气之下,自己碰死了。死后,玉皇大帝见他忠直,封他为判官,专管驱邪斩祟。钟馗能杀鬼、吃鬼。宋代的舞判者,要戴假面,挂假胡须,穿绿色袍,穿靴,手里拿着官员上朝时作记录写字用的“简”。有人敲小锣相招,舞者随着锣声表演。这种舞蹈被戏曲吸收,成为判官出场时的一种程式化的舞蹈。

  《扑旗子》是由一个戴红头巾的人舞大旗。有时是手拿两面白旗,“跳跃旋风而舞”。现在戏曲表演水战或陆战时,还有扑旗子的表演。旗子舞动,人在旗子中跳跃翻滚,渲染出热烈的气氛。

  《花鼓》就是打腰鼓。宋代的花鼓常常是上百人表演。苏轼诗说“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也说“腰鼓百面春雷发”,气势磅礴。现在中国各地的腰鼓,都和宋代的花鼓有关。

  《竹马》就是跑竹马。开始可能是小孩子骑竹竿当骑马的游戏,在汉代已有这种表演。后来发展成舞者在腰上系马形——马头系在腰前,马臀系在腰后。元代杂剧演出时,用来表现两军对阵马战。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跑驴》,南方各地的《竹马灯》等,都和宋代的竹马有关系。


  图35 竹马

  《狮舞》在三国时已见记载,唐朝有过《五方狮子舞》。南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里,是一个小孩牵着一头金眼银牙摇着尾巴的大狮子。这头狮子是由两个小孩披着“狮皮”扮成的。既然有小孩的表演,当然也会有大人的表演。《狮舞》在中国南北各地发展出不同的流派。


  图36 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以社火为代表的宋代舞队,奠定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样式与规模。宋以后,元明清各代由于戏曲艺术的普及,使汉族地区独立的舞蹈艺术出现衰退的趋势。但民间舞蹈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