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丝竹觅知音,国乐在上海街巷中传承

国乐研究会成员演奏江南丝竹

  东方网报道:就在中国传统文化欲渐迷失的时候,一支以年过花甲的民族艺术家为主力军的民乐沙龙在城市中崛起,为浮燥的城市节奏,增添了一串轻雅的音符。

  行业内久负盛名的上海国乐研究会,昨晚在位于虹许路休闲街的翰林匾额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江南丝竹沙龙。来自各行各业的丝竹爱好者聚集一堂,演绎并享受着国乐带来的感动。

  当晚国乐会的演奏家们兴致很高,在两个小时的活动中,演奏了包括《霓裳曲》《春江花月夜》《行街》等耳熟能详的的14首曲子。东方网记者了解到,当晚演奏古筝的何小彤女士便是已故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孙裕德先生的外孙女。何女士向东方网记者解释到,由于母亲孙文妍无法赶来,所以女承母愿组织了这次的沙龙,在参加活动的演奏员中,既有专业的艺术家也有丝竹爱好者。何女士透露,在母亲和其他几位民族老艺术家的带动下,这些志同道合的演奏员们在一起合作已经4年多,如今自己也参与进来,算是随母亲一起继承外公的遗志。

  何女士还表示,像这样的江南丝竹沙龙每周举办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琴艺,既是相互磨合不让手生,也会在切磋的过程中迸出新的火花。因为江南丝竹是一种即兴演奏的音乐,很多精华的地方都是一瞬间的灵感产生的。

  82岁的王水贵老先生是当晚最年长的演奏员,他演奏的圆也是江南丝竹中的一种。王老向东方网记者透露,自己演奏民乐已经四五十年了,算的上“骨灰级”爱好者,从前只身一人闯荡北京,演奏民乐便成了精神生活的寄托,如今告老还乡,虽然年岁已高,但仍坚持每周参加丝竹沙龙过过“手瘾”。

  除了长期参加沙龙的“老会员”外,很多新鲜的面孔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位来自台北的男孩赖信文是当晚唯一的助兴表演嘉宾,他的笛声博得了满堂喝彩。来自北京的印先生向东方网记者透露,这是自己第二次参加江南丝竹沙龙,“上次出差到上海,一位朋友介绍过来,听完后久久不能忘怀,这次故地重游所以带着全家一起过来欣赏。”印先生还表示自己对丝竹有种特别情结,“虽然我不会演奏,但我非常喜欢听,我更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来表达心中的感激。”末了,印先生动情地表示要用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支持江南丝竹沙龙的发展。

  在两个小时的演奏中,频频有路人顺着音乐声走进翰林匾额博物馆,其中大部分是外国游客,他们一边听古色古香的音乐,一边欣赏中国古代的匾额,就像发现宝藏一样久久不肯离去。

  采访中东方网记者发现,为沙龙提供场地的翰林匾额博物馆亦是个颇具韵味的地方。其主人洪涛在这里珍藏着自己十几年来收集的1060方中国古代匾额。洪馆长个人极爱中国古文化,认为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魂,并将其报批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南丝竹,洪馆长认为这才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传承的国乐,却被现代人遗忘了。“如今民族乐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重视,参加沙龙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和外国人。我能做的只是免费为他们提供场所和茶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美。”洪馆长还表示,他和国乐会的老师们计划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办兴趣班,让人们不仅能欣赏到江南丝竹,还能亲自演奏,也算是为国乐培养后继人才。

  上海国乐研究会江南丝竹民乐沙龙
  时间:每周三下午15点-17点
  地点:上海虹许路731号翰林匾额博物馆

  TIPS:
  关于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关于上海国乐研究会:
  该会成立于1940年,曾由已故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孙裕德先生担任首届会长。该会成立后坚持普及提高民族艺术,曾先后多次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国乐专场演奏会,1947年曾组团赴美国演出,获得成功;1950年后,为全国各音乐院校及专业团体培养、输送了大量民乐演奏与教学人才。上世纪80年代后,该会在孙裕德先生之女孙文妍女士的带动下重新开始活动。目前其成员由音乐院校专业教师、专业乐团演奏员和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乐爱好者共同组成。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