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千头万头,不要当戏头”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千头万头,不要当戏头”
“千头万头,不要当戏头”,刚坐定,就听见望江县黄梅剧团团长陈立的这句感慨。天气很冷,办公室里没舍得开空调,桌椅冰凉,演员围了一圈,跟记者讲话时,嘴里冒着“白气”。
近年来,县级城市群众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剧团日子难过多了。从办公条件就可以看出来:剧团排戏和办公都在一座小楼的二层上,临街房子租出去当了铺面,楼下理发店的牌子挺显眼。

这个团在2010年9月进行了体制改革,从县剧团变成了有限公司。

“眼看昔日的辉煌随风远去,戏院门庭冷落,生存都成问题,演一场亏一场,除非不演。我们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了,只有主动出击、寻找新的市场,不断演出才能让剧团真正地活下去。”陈立诉说在困境中的思路转变。

经过从多方搜集信息,戏团把目光锁定在了浙江沿海一带:那里经济发达,民间文化底蕴厚实,戏曲演出有市场。

从2003年开始,为了生存,演员们把服装、音响、道具抬上大巴,远赴沿海。“有时候在浙江台州演完一场,当晚就得收台装箱赶260公里的路去金华;有时候睡觉连床板都没有,就铺个毯子睡在地上。想起我的兄弟们,我心里就发梗……”陈立提起这话头时红了鼻子。

除了自己外出闯荡市场,县里每年“送文化下乡”活动也会眷顾他们,由这个团领衔演出,支付一些政策性补贴。

辛苦一年,能赚六七十万,基本能补齐演员的工资,“团里共有48名演职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支出60%,剩下的40%要自己挣。演职人员社保的10%也要自己出,社保一年加起来大概在22万到30万左右”。

陈立今年年过五旬,宽宽的额头上已有明显的皱纹,他在剧团干了32年,“1980年我在雷港乡第一次登台,虽然只是在舞台一侧拉二胡,但一看台下上千人,腿都软了”。这些年带着剧团在浙江闯荡,本事大了,那边有人请他过去做经纪人,收入比现在翻几十倍,可是他不舍得离开,“我要是走了,首先是对不起我这帮兄弟们,再说,表演是一种享受。曲子一响,所有的烦恼都忘记了。啷哩个啷嘚……”讲到兴奋处他哼了一段小曲,三十年的舞台情可感可触。

让陈立自豪的是,他这个县剧团还没丢掉老传统,很正规,在表演上有追求,“我们不像草台班子那样乱来,没有编剧,牙板那么一响,看时间没到,把演过的唱段又来一遍。”剧团在努力生存之余也不忘创作新戏,最近创作的《阿珍》还得了“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新剧目展演”的“金黄梅奖”。

“十七届六中全会说要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们总会有一定形式的扶持吧。冬天都到了,温暖的春风就快要拂面,难道不是吗?”陈立的话很动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