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印象

秦腔印象

2013年暑假回老家探亲,适逢太平物资交流大会,会上还邀请了镇原县秦腔剧团唱戏助兴。父母是秦腔的忠实观众,场场不落。我是负责接送父母看戏的司机,期间被迫看了秦腔戏。

在锣锣鼓鼓家什声中,大戏开演。可边鼓敲了好半天,还是不见演员出来让人那个急啊,忽然鼓鼓声一紧,演员终于出来了,一举手,一抬足,一个扎势亮相,真漂亮  ,台下稀稀拉拉的观众响起了疏疏落落的掌声。演员依然卖力,一开腔,伴随着高音喇叭,便是特高的分贝吼着开唱,男的铿锵有力,唱腔雄浑大气,女的悲悲切切凄凄,唱得呜呜咽咽嘤嘤,婉转凄切。觉得秦腔真是霸道,你只要到戏场,你的身心必然被秦腔所笼罩。

记得上次看秦腔戏,恐怕要追回20多年前了。那时我还是个半大孩子,那时我们这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有戏的日子,大人们早早就做好饭,然后呼朋唤友,一行几人、十几人浩浩荡荡,沿着小路、排成一小行,大人们说着笑着,小孩们跑着闹着,五六里路根本不觉得远,好像眨眼间便到。现在看戏好像是老人的专利了,本来农村也没几个年轻人,他们都东西南北全国各地去打工挣钱了。就是有也不怎么看戏,借唱大戏将家里出产的、自己做的东西拿到镇子上卖钱、做生意,都忙家庭经济建设了。
看着戏,和老人聊着天。老人说,秦腔是个好东西,他上面有忠的,有奸的,有善的,也有恶的,从脸谱上都能看出来,比如忠臣一般都是红脸多一些,奸臣就白脸多一些。另外,看戏尼,比世尼(这两句是我们当地的俗语),戏上忠臣良将虽然受迫害,但最终都有好的结局,奸臣贼子都没好下场,做人就要做好人,积善行德才有好的结果。父母的一番讲解,我忽然觉得对于有上千年历史的秦腔很无知,本来还觉得已经念了几天书的我很惭愧,很没有文化。以前只要提到艺术,我能想到的就不外乎跳舞唱歌,没怎么练过几天唱功便可以选秀的歌手等等;面对秦腔的唱念作打,每一种服饰、每一种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眼神、手势,我觉察了我的浅薄。

秦腔根植于西北黄土地,他造就了我们西北人的性格:做事一板一眼,说话铿锵,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重诺谨行。判断人、判断事就是黑白两个世界,不是善,就是恶。他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把人生在戏曲中简化明了。想起我们的父辈们,他们那时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读书人也很少,他们的文化大多来源于秦腔,是秦腔让他们成长为铮铮铁骨的西北汉子,与恶劣的气候环境斗,与张牙舞爪的日军斗(刚看了中条山之战的史料),他们都是胜利者!

面对秦腔,我想了很多。秦腔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他是最古老的剧种,和其他著名剧种比,他毫不逊色,他是金戈铁鼓,适合演大江东去,慷慨激昂的东西;黄梅戏、越剧等南方剧种适合演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东西。秦腔是豪放派,南方剧种是婉约派。可是无论秦腔还是越剧,现在已经被现代的、西方的东西冲的七零八落,如何保护传统的、扎根我们血液的民族瑰宝,我感觉到了沉重。
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唱戏的据我姑父、姑姑说有一个县剧团的名角也在卖麻辣烫了。看戏的、唱戏的都搞经济,为GDP做贡献去了,可我们的秦腔呢??!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办呢?!!

我爱秦腔,我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祝愿秦腔,祝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安居乐业,不再背井离乡,看上我们的秦腔。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