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编剧式微,大戏造梦者之忧

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压轴戏《大戏如梦——梁郁南粤剧作品专场欣赏会》11月22日在友谊剧院上演,粤剧界明星荟萃,重演梁郁南代表作品中的折子戏。9位中国梅花奖得主同台演出,在粤剧界也是少见的盛会。观众连连说:“够水准,看得过瘾!”大老倌的专场演出,观众看得多了。一个编剧的作品专场,则颇为新鲜。在次日召开的研讨会中,专家指出,一个编剧的艺术专场,放在全国各戏种都是少见的,粤剧做得很好,给了年轻编剧一个“盼头”。
戏剧编剧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创作。要有好看的故事,要有好听的唱曲,要有本土特色,要有文化底蕴,殊为不易。著名粤剧编剧潘邦榛指出,培养粤剧编剧是“一种艺术人才的长线投资,一项颇为复杂的工程”。红线女一直呼吁要重视粤剧编剧的培养。著名编剧秦中英在不久前举办的90华诞寿宴上也说:“戏剧关键要好看,编剧心里要想着观众怎样才会喜欢看。如果没人喜欢看,花几百万演一场戏算什么?”

大戏如梦,如果优秀编剧青黄不接,如果优秀作品没有机会搬上舞台,如果劳师动众搬上舞台的作品观众不喜欢看,所谓“粤剧振兴”,依然只是大梦一场。

1

两个一等奖,相隔30年

当晚的演出,星光熠熠,观众过足戏瘾。不少粤剧观众对《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花月影》、《碉楼》、《梦·红船》等粤剧剧目已十分熟悉,却首次见到从事粤剧创作30年的编剧梁郁南之“庐山真面目”。当观众发现在台上重现《睿王与庄妃》创作过程的那位激情洋溢的作家,正是梁郁南本人时,十分新奇,很有时空重叠之感。这也是一种戏外之味的乐趣。

正当《大戏如梦——梁郁南粤剧作品专场欣赏会》上演时,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评选结果已呼之欲出。梁郁南的最新作品《梦·红船》,获得了优秀剧目一等奖。

《梦·红船》集当今粤剧界最佳人力物力,加上梁郁南对粤剧的挚爱,和一众青年演员的高超技艺,获奖是实至名归的。这样的创作条件,梁郁南在多年前完全不敢想象。

他的第一个作品创作于1984年,当时的梁郁南是德庆粤剧团的粤剧演员,尝试写了个剧本《五彩石观音》。24岁的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做道具和背景,剧目在肇庆地区的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当时整台创作花了700元。

次年,梁郁南调到广州工作。以前在德庆粤剧团的同事丁凡——对,就是这位现任广东省粤剧院院长丁凡,为梁郁南牵线,拜师著名编剧陈自强。梁郁南请陈自强和丁凡到东山酒家消夜,花了17元。埋单时摸遍衣兜,不够钱,只够付一半,剩下的一半丁凡出了。

这些刻骨铭心的“窘事”,历历在目。

就在广东省艺术节的这场作品专场欣赏会散场时,梁郁南遇到一位老朋友,两人还兴致勃勃地说起2005年自制山寨投影灯为《梦惊西游》换天幕的事情。那场戏有14个场景,全靠梁郁南自己捣鼓的“怪物投影机”来换背景,排练时常常出错,不是卡机就是变形。这位老朋友开车送投影机到剧场的那天晚上,一直提心吊胆,怕打不出天幕,功亏一篑。所幸演出顺利,如有神助。演出结束后,梁郁南和他抱头痛哭。

2

要是30年前,有这个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多好

回忆起以“半餐消夜”拜师的陈自强,梁郁南说,老师不光给他写作的指引,还给他很多人生的启迪。在梁郁南粤剧作品专场欣赏会的戏桥首页,就有陈自强的照片和题字。陈自强写道:“如果把这个世界比拟作一块良田,我希望你在这块良田上做一头耕牛,而不做稻谷熟了才飞去凑热闹的一只麻雀。”

梁郁南把老师比喻为“河中的灯”。他最感激的,是老师总给他“亦师亦友”的教诲。陈自强和他谈创作时,会说:“靓仔,最近有乜想法,讲来听听。”梁郁南就绘声绘情地讲自己的剧本构思。讲完以后,陈自强说:“你系自己感动,我唔感动喔,返去写过!”
1995年,梁郁南和老师一起去成都看戏,当晚看的戏情节离奇,高深莫测。陈自强半夜突然坐起来,激动地叫道:“度桥写戏写死戏,度桥写人写活人!”他对睡眼朦胧、一头雾水的梁郁南解释道:“写戏,桥段是一定要‘度’的,但不能为了‘度桥’而‘度桥’,要贴着人物走,为塑造人物需要而‘度桥’,为剧情发展而‘度桥’,不能勉强,更不能片面追求出人意表。”

梁郁南如今教学生,也因袭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要保护学生的个性,也教学生学会聆听。剧本是一剧之本,然而从剧本到一台“活的”演出,还有很漫长的路,梁郁南深知个中艰难。他着力推动“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希望让更多年轻编剧的作品搬上舞台。

“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是2012年由广州市文广新局立项、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推出的一个为年轻编剧、演员提供实践机会的平台。市文广新局每年下拨30万元,孵化两台粤剧和其他剧种的剧目。据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透露,粤剧孵化计划的投入经费有望进一步提高,为原创剧目的创作和排练提供更多空间。

孵化计划刚出台时,有些得到孵化的剧目中的老演员,已经退休了。他们说,要是30年前有这个孵化计划多好。

3

粤剧编剧“难能而不可贵”,如何调动编剧的积极性?

孵化计划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把几年前开设的一些粤剧编剧进修班学生的作品变成“活生生”的戏剧。

2002年,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与华南成人文艺学院在广州开办了一个粤剧编剧培训班,学员30人,培训时间为3个月,可谓“速成班”。红线女出席开学典礼,亲切勉励学员。然而戏剧编剧毕竟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难以速成。著名编剧潘邦榛对短期编剧培训班的效果不抱乐观态度。他说:“培养一个粤剧编剧有特殊的要求,难度较大,路子会较长。因为除了有较好的文学、戏剧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之外,粤剧编剧还要较好地掌握粤剧艺术本体的各种特征,包括粤语声韵、粤剧音乐唱腔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规律。要看作是一种艺术人才的长线投资,一项颇为复杂的工程。”潘邦榛着急,红线女着急,有识之士都着急。

在红线女的奔走呼吁下,2004年,广东省文联开设了全省第一个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委托中大研究生院开设了粤剧编剧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潘邦榛授课时强调,学习粤剧编剧,要“踏踏实实从基础知识学起,深切了解粤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努力掌握粤语声韵、粤剧音乐唱腔等多方面的规律和运用的技巧”。

潘邦榛认为,抓紧培养编剧人才固然重要,但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他们的地位,也是迫不及待的。他说:“如果我们一边高喊‘编剧奇缺’,一边却没有重视和调动这批重要的力量,这岂不是成了最大的人才浪费?!老编剧杨子静曾感慨粤剧编剧‘难能而不可贵’,真是一针见血!”

4

写出让演员喜欢演、观众喜欢看的作品,才是一个好编剧

对于这些为粤剧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术家来说,“难能可贵”之“贵”,看重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精神的满足和社会的尊重。
羊城晚报记者探访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秦老家中窄窄的走廊上挂着红线女书写的“贺中英先生乔迁之喜”。秦老自嘲道:“搬间烂屋,有什么好贺!”

秦中英就在窄窄的饭桌前,和记者海阔天空地谈粤剧。

记者祝贺秦老编剧的粤剧《南国菩提》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二等奖。秦老说:“观众喜欢,才是最大的奖。”

《南国菩提》的第一版名为《六祖惠能》。去年9月7日,是六祖圆寂1300年纪念日。粤剧《六祖惠能》在中山纪念堂上演。当晚下雨,秦中英在家楼下等的士,等了35分钟,打算放弃不去看戏了。转身走时,突然有一辆的士停在面前,有人下车,秦老就上车了。来到纪念堂时,只能看下半场演出。看完以后,秦老觉得这个戏有点味道,但还需要大改。主演邓志驹请秦中英修改剧本,秦老基本重新写过了。

秦中英说:“这是一个很难写的故事。没有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没有慷慨激昂的情节,观众怎么才能喜欢看呢?只能用智慧感动人心,用唱腔引人入胜。邓志驹以唱腔取胜,表演质朴天然。这个角色和他天造地设,此剧可以说是为他度身订造的。编剧就是要为演员服务,了解演员的优点和缺点,帮他取长补短,让演员在舞台上有广阔的表演空间,把他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编剧和演员、编剧和自己所写的角色、演员和角色,都是一种缘分。甚至连下雨天停在你面前的一辆的士,也是一种缘分。”

秦老认为编剧是一个很苦的工作,写故事容易,写一首好曲难,必须细细雕琢,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秦老教学生,也会不厌其烦地细致修改。比如有学生写一个父亲思念女儿的故事,有句唱词是“襟寒枕冷”。秦老说:“喂,个女唔系拿来暖被嘎!”

秦老说,现在的编剧把写作看得太容易了,领导喜欢,拿到投入就高兴。秦老很反感戏剧的盲目投入,认为“拨款”有时是另一种“扼杀”。

秦老举例说:“粤剧有表演‘上楼梯’的程式,身段很美,可你偏要做个楼梯在台上。那个花旦上这个楼梯,怕踩到自己裙子,提起来走,好难睇啊!还有‘上山’,竟然搭座假山在台上。那个爬山的老演员怕跌下来,战战兢兢的。你让演员怎么可能唱得好!戏剧有优美的形体动作,有写意之美。因为有钱用,你们就把戏剧之美扭曲了,这不是扼杀是什么?那么多道具,一个戏要七八台车,出外演出,卖了门票都不够给路费,这算什么?粤剧如果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就没有出路。”

秦中英对年轻编剧的建议是:“戏好不好不是领导说了算的。你写的戏,要让演员喜欢演、观众喜欢看,这才是一个好编剧。”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