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简介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当地人称为“跑秧歌”。据传这种歌舞在胶县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有一首打油诗反映了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放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胶州秧歌深入人心的程度。
      胶州秧歌传播地域较窄,只是在胶县附近。解放后,新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集,挖掘传统艺术,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整理介绍, 至今已成为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洋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分两部分组成,“跑场”和“小戏”。在解放前就形成传授的方式安锅。一般是请行家里手教动作,教唱腔,练跑场、学秧歌戏。当地百姓从正月初三就开始有秧歌队到各村拜年表演,直至清明。
      胶州秧歌所需表演者10人。是五对不同的角色。即:鼓子、翠花(老年形象)、捧捶、扇女(青年形象)、小嫂(小女孩形象)。跑场、小戏均由他们承担。
      胶州秧歌以前表演时踩矮跷,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妇女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注重碾、拧、伸、韧、扭。动作个 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胶州秧歌的“三道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