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不能失去根

民族舞蹈不能失去根

近年来,“荷花奖”、“桃李杯”、“中央电视台舞蹈比赛”等舞蹈赛事中,涌现出一批新作品。然而,与芭蕾舞和现代舞相比,近年来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太少了。虽然有些作品中动作种类繁多,但整体舞蹈苍白无力,甚至把孔雀舞变成肚皮舞、傣族舞变成佤族舞这种现象不仅脱离了民族生活,失去了民族特色,而且违背了民族审美习惯。从长远来看,民族舞蹈的前途堪忧。

表面上看,各地有很多大型文化节目,但这些文化节目大多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和扩大人气,主要是为了适应游客的口味,属于旅游歌舞类,不能代表民族舞蹈的繁荣与发展。我曾经在新疆的一个风景区看过一场歌舞表演。我看到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她的腹部张开,她的腹部转向观众。显然,这不是维吾尔族舞蹈美的特征,也不是维吾尔族女孩可爱美丽的形象。这种情况在旅游歌舞中出现并不少见,也不是什么错,但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艺术舞台上,非常令人担忧。比如,最近我看到一个傣族女性舞蹈(花瑶傣支),舞蹈动作突出,脚大,八字半蹲,手臂平放在肩上,面向观众的腹部来回闪动,这在舞蹈中反复出现,似乎是舞蹈的主题。这一形象与傣族女孩含蓄美丽的形象相去甚远,傣族舞蹈的风格魅力和身体特征看不到,华瑶傣族舞蹈的美也感受不到,最终失去了傣族舞蹈的精髓。

民族舞蹈优秀作品要体现少数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加强和突出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魅力特征,但不能弱化、弱化、扭曲甚至消失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如果我们只注重外在因素,忽视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特征和深刻内涵,那么舞蹈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价值,更别说扭曲民族形象的“创造”,违背了民族习惯和文化心理。

事实上,在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蒙古族的鄂尔多斯、黎族的三月三日、维吾尔族的葡萄采摘、藏族的洗衣歌、朝鲜族的长鼓、傣族的孔雀舞等许多优秀的舞蹈产品,其中有些是改编自群众自娱舞蹈的舞台艺术节目,有的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物质,根据新的内容进行新的创作。无论是改编还是创作,都充满了新的理念,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最可贵的是,这些舞台艺术作品突出和强化了民族舞蹈风格的特色。这些舞蹈中的创新舞步、舞蹈和动作,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成为国家舞蹈的一部分,丰富了国家舞蹈艺术宝库,并在国家和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