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弦子戏

安康弦子戏

弦子戏早期为安康地区一种曾被称为“莲花落”的皮影小戏,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搬上大戏舞台,形成了生、旦、净、丑各角色行当,含有十种唱腔板式和并用欢音、苦音两种调式系统,同时使用关中、平利两种语言唱白的戏曲剧种。因主奏乐器为弦胡而得名。最早班社在清道光2年,盛于民国。流传在安康平利县山区。

戏曲名片

  • 中文名皮影小戏
  • 类    型民间传统艺术
  • 兴    起20世纪

发展简介

流行在陕南安康、平利一带的弦子戏,是皮影戏的一种。解放前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摧毁,已经奄奄一息、行将绝种,二十余年没有上演过了。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得到了抢救和扶植.经过1958年全省皮影、木偶会演,1958年的大跃进,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扬,将弦子戏由皮影搬上大舞台。使它更好地为政治、为生产、为群众服务。弦子戏本来叫“弦子腔”,当地也有叫“高腔”的,是以领唱、帮腔的形式演出的。它的渊源只能从艺人保存的明代木刻印版及咸丰年间的抄本,看到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 

唱腔

弦子戏的唱腔板式有[一字板]、[苦平板]、[还阳板]、[文嘹字板]、[二流板]、[卖调]、[踩弦调]、[倒板]、[滚板]、[武嘹子板]十种。起、转、落板都有自身的习惯用法,其落板句最后四字不唱,转为游弦伴奏下的说白,之后结束由众人以虚词帮腔呐号子作结束是该剧音乐的显著特点。

伴奏

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如[挂殿]、[小开门]、[洞房]、[放风筝]、[游花园]、[出绣阁]、[哭皇天]等;唢呐曲牌有[宫调]、[三枪]、[四门景]、[六么令]、[大登殿]、[将军令]等十余首6武场锣鼓段分起板锣鼓,动作锣鼓、开场锣鼓,与汉调二簧基本相同。

唱词

唱词词格多为十字句、七字句,传统剧目有数百部,如《宗仙镇》、《下河东》、《殷寿山》、《铁堂关》、《旗牌关》、《锁阳关》、《三盗宝》、《紫金镯》、《忠孝义》、《春花样寿》、《拾玉镯》以及现代戏《回娘家》、《追乡》、《两相亲》等,历代艺人有李建德、李建豪等。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