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戏曲名片

  • 中文名称保定老调
  • 主要地区保定
  • 非遗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形成年代清道光、咸丰年间
  • 外文名称Baoding old troupe
  • 类    型戏曲声腔剧种
  • 别    称老调梆子
  • 保护单位保定艺术剧院 

简介

保定老调是中国河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
保定老调(6张)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保定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 年间流行于燕赵的传统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为区别于河北梆子, 故名老调梆子 ,即老调剧种 。对于研究地方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当地的民族发展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乃至风物人情,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保定老调保定老调之历史

保定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脱胎于元、明两朝,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再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19世纪80年代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20世纪初的名老生周福才,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出,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该团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于1960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辛秋花、王贯英等。新时期以来,老调又创作出《日月经天》、《拒马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获奖,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唱腔曲调与行当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格式是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保定老调男女分腔,老生、小生、武生、花脸、文武丑、老旦所唱的属于男腔,青衣、花旦所唱的属于女腔。男女腔有着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规律,因而保持了两者在风格上的统一,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形成了男女腔在曲调上的差别,女腔的结束音是1,男腔的结束音是5,男女虽然调高相同(都是1=C),但女腔比男腔高四度。
唱腔板式有[二板]、[头板]、[三板]、[回龙]、[拨子]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军乐类有[风入松]、[江儿水]、[开门歌]、[水龙吟];喜乐类有[洞房赞]、[海清歌]、[八板]、[大满堂红]、[小满堂红]、[小寄生草];哀乐类有[唢呐批]、[梦景]、[大寄生草]、[哭皇天]、[批];宴乐类有[大开门]、[滴溜子]、[摆宴曲]、[三步歌];其他还有[备马令]、[娃娃]、[万年欢]、[上天梯]等,锣鼓经五十余个。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保定老调文戏与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重要地位。行当齐全有老生、老外、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脸、丑等。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一伸手一投足,包括念白,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保定老调剧团介绍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河北省建团最早的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之一,隶属保定市文化局、保定艺术剧院。有演员86人,其中一级演员6名,二级演员20名。剧团行当齐全,实力雄厚。
团长、书记杜振忠,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戏曲艺术片《忠烈千秋》(饰杨文广)的拍摄和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音像公司的多部电视艺术片和光盘、盒式带的录制。曾获得河北省地方戏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 “十佳演员”奖和多项省、市戏剧比赛奖。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高阳县老调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演出。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为此,保定地委、专署于1959年5月,调配干部并充实艺术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此后,对老调艺术进行了发掘、继承、改革、创新。先后排演了一批有影响的《潘杨颂》、《盘夫索夫》、《金鳞记》、《朝阳沟》等剧目。1960年,剧团带着经过重点改编的由崔澄田、周淑琴、王贯英、辛秋花主演的《潘杨颂》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北京的艺术界专家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演出。中国文联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桔木逢春”的锦旗,崔澄田所饰演的潘洪被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誉为“能得一百分的潘洪”。同年,《潘杨颂》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防映,引起很大反响。九十年代,还多次到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王任重、杨静仁、包尔汗、朱琳等领导观看演出。
“文革”期间,老调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1973年,老调恢复。先后移植了《红灯记》、《平原作战》、《盘石湾》、《小刀会》、《朝阳沟》、《红灯照》等剧目。19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1980年8月,排练了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召开的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此后,又创作演出了《宋江嫁妹》、《日月经天》、《拒马令》、《钟离春》、《痒痒挠》、改编演出了老调传统戏《金沙滩》、《杀宫战街》、《吴三桂反云南》,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恢复整理了保定丝弦戏《井台会》、《卖凤针》、《指路》。除排练戏曲剧目外,为配合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还编排了有关法制教育、包办婚姻、计划生育、移风易俗、反对赌博等内容的几组曲艺、舞蹈、声乐等综艺节目,得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和经济回报。
该团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潘杨讼》、《忠烈千秋》、《三凤求凰》、《红衣仙子》、《王佐断臂》、《包公误》、《盘夫索夫》、《反徐州》、《姐妹花魂》、《寇准招亲》、《花烛恨》、《包公陪情》、连台本剧《哑女告状》、《郑小娇》、《王莽赶刘秀》、《九曲蟠龙珠》等。
老调剧团除了王贯英、辛秋花、周淑琴、王增顺、白玉昌等老艺术家外,中青年知名演员还有:杜振忠、毛素欣、李铁柱、韩文梅、李淑荣、石艳梅、张兴旺、年登攀、韩红梅、李志伟、蒋丽琴、刘林静、李成琪等。
该团多次参加了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在第一届至第五届河北省戏剧节上,老调《梁红玉》、《爹是爹来娘是娘》两次获剧目一等奖;《清廷之乱》、《义斩皇叔》、《三打洋教堂》三次获剧目二等奖;1987年河北文化厅、河北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河北省青年戏曲演员十佳十优电视大奖赛”中获“十佳”演员称号2名,获“十优”演员称号1名。1988年河北省中年电视演员大奖赛中获金奖1名,银奖3名;2004年全国第二届中国红梅金奖大赛上获金奖1名,铜奖3名。该团在各种汇演和赛事中演员个人奖获奖最多,其中一等奖共计41名,二等奖52名。
剧团全体演职员不畏严寒酷暑,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的山山水水,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城市、乡村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于老调不断更新剧目,年年创出精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由于剧目丰富,在文化下乡演出中,淡季不淡,多年来,剧团年均下乡900多场,年均收入50余万元,观众80余万人。剧团因业绩突出,上级领导部门专门下发了关于号召艺术团体向老调一团学习的文件。
剧团除了演出创收外,还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河北秀兰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姻,注入了社会资金,由于有了经费的保障,购置了新剧装、道具、灯光、布景等,还有大量公共积累,使老调剧团进入良性运转态势。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春节期间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填补了城市观众多年看不上大戏的空白。这一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老调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剧种。老调剧种的剧目以袍带戏见长,文武兼备,群戏居多,独角戏较少。其唱腔男女腔板式相同,音型走向有别。男声唱腔浑厚激昂,粗犷高亢,女声唱腔委婉细腻,舒展激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该团对重点剧目《金沙滩》进行加工、排练,再次进首都北京演出,并力争走出国门,为繁荣发展保定戏曲事业再创辉煌。 

保定老调剧目介绍

保定老调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剧目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编流行在当地的木板大鼓的曲目,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二是移植高腔的一些剧目,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请清兵》等。保定老调又移植了不少丝弦、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的剧目。
保定老调传统剧目有《调寇》、《下河东》、《临潼山》、《太平城》等。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定艺术剧院获得“保定老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