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戏

大弦戏

大弦戏,是河南省滑县、濮阳县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乐队分软场、硬场。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大弦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4。 

戏曲名片

  • 中文名称大弦戏
  • 遗产编号Ⅳ-44
  • 批准时间2006年
  •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申报地区河南省滑县、濮阳县  

历史渊源

大弦戏又称为“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因伴奏乐器以三弦领头起板而得名,又因源于唐代宫廷“御戏”,故称大弦戏。一些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都在大弦戏中原汁原味地保留着。2006年,大弦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濮阳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到的诸多唐宋大曲里,其中[黄莺儿],[出队子]、[调笑令]、[滚绣球]、[海里花]、[江头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戏的曲牌之中,从其拥有众多大曲和在大曲中又有其核心“五大套曲”的情形来看,宋代以前大曲联套现象在该剧种得以印正。
濮阳大弦戏至今还保持着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如“拉江须”,“打关西”等),“拴搐艳段”(如“拐妗子”、“奇中遇”、“观灯”等)、“赤脚戏”(如“薛刚打朝”、“西岐”、“红娘下书”等)。这些特征证明濮阳大弦戏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趋于成熟, 明初进入鼎盛期。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 “……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班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出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销,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戏在全国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文化特征

大弦戏唱腔音乐

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主要由海里花、江头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娇等散曲组成,此外还部分吸收了青阳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罗罗腔及其他民间俗曲小令的音乐。大弦戏的伴奏有软场、硬场之分,软场主要乐器包括三弦、锡笛、大笛、横笛、笙等,锡笛是大弦戏独有的乐器,用它伴奏的称为细曲,用大笛、笛、横笛伴奏的则称为粗曲;硬场除一般打击乐器外,还使用四大扇、尖子号及螺号等,以烘托紧张、激越的气氛。大弦戏唱腔中曲牌更换频繁,音节跳度较大,演员吐口用真嗓,行腔则用假嗓。 

大弦戏脚色行当

大弦戏的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脸谱细腻讲究,富于个性。截至2019年,大弦戏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传统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拴搐艳段”及“赤膊戏”等,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为基架,粗犷泼辣、古朴浑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枪上阵,惊险刺激,其中的一些绝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桥”、“砸瓦”等更是绝妙。 

大弦戏脸谱

大弦戏的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杨七花脸细而俊、张飞黑花倒丝钩、牛皋铜铃两竖眉等有别于其他剧种。 

大弦戏乐队

大弦戏的乐队分软场、硬场。软场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锡笛、罗笛、大笛、竹笛(横笛)、笙等;硬场除有其他剧种的打击乐外,还有四大扇、尖子号、螺号等。 

代表剧目

大弦戏代表性剧目有《平王庆》、《平西辽》、《平东方明》、《平安王》、《平方腊》、《雁门关》、《反五关》、《虎牢关》、《过五关》、《守五关》、《燕青打擂》、《鲍金花打擂》、《秦琼打擂》、《呼延庆打擂》、《杨七郎打擂》、《两架山》、《牛头山》、《赵公明下山》、《殷洪下山》、《广武山》、《李密下山》、《三霄下山》、《火灵圣母下山》、《张奎下山》、《临潼山》、《孙膑下山》、《黑虎山》、《杨府挑将》、《薛刚打朝》等。 

传承保护

大弦戏传承价值

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在表演上,大弦戏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面貌,让人感受到唐代参军戏、唐宋大曲和宋元杂剧的遗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御戏”,故称大弦戏。一些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都在大弦戏中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大弦戏传承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娱乐节目日渐丰富多彩,大弦戏的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截至2019年,河南仅有濮阳大弦戏剧团和滑县大弦戏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由于经费紧张,演员经济收入逐年减少,生存和演出条件急遽恶化,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剧目、曲牌、特技失传。有近百支曲牌和两百多本剧目等待挖掘,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戏曲牌音乐的已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急需保护。 

大弦戏传承人物

韩庆山,男,汉族,1942年生,河南滑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导演。代表作品有《严海斗》《封神榜》《审诰命》《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 
戴建平,男,汉族,1948年生,河南濮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作曲。代表作品有:《火龙阵》《黄河谣》等。 
宋自武,男,1940年9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申报,代表项目:大弦戏。 
姚继春,男,1962年1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申报,代表项目:大弦戏。 

大弦戏保护措施

从1979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韩庆山连续组织排演了《封神榜》、《女儿国》等多出新戏,还同时用以团带校的方式办戏校,接连培养了3批100多名功夫过硬的学生。 
2018年8月,“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系列丛书第二批18册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负责编撰的《大弦戏》等“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共29册)全部完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滑县大弦戏剧团、濮阳县大弦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大弦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7年3月18日至3月30日,由河南省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等策划并主办的“河南省稀有剧种公益展演”在郑州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在现场被展示。 
2018年2月9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发起,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恒品文化·戏缘APP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唱响新时代——2018首届戏曲稀有剧种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在河南广播电视台8号演播厅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在现场被展示。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