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字戏

嗨字戏

嗨字戏又称咳字戏,嘿字戏,哈字戏。是一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唱段开头用咳或哎嘛起腔,唱句间也用咳做虚词甩腔而得名。

戏曲名片

  • 中文名嗨字戏
  • 解    释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
  • 又    称咳字戏
  • 流    传安徽阜南一带

基本介绍

流传安徽阜南一带。因其道具,服装比较简单些,一副花筐即可装完全部行头,走村串巷,划地为台即可开锣演唱,因而又称花篮戏,地扑笼子,灯扭子戏,地出溜子,山歌班子等,息县等地还有称娘当袄的,流行于潢,商、固、息,淮各县和安徽的阜阳,六安一代,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带,以民间地灯小戏为基础,吸收兄弟剧中的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而来,约形成于清朝中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详细信息

嗨字戏音乐体系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唱腔以板腔为主,曲牌为辅,帮腔合声,打击乐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嗨字戏的曲牌音乐亦叫杂调,是直接采用民歌舞《地灯 》的音乐共三十余种,常采用的有凤阳调,采调,打长工,开门调等。乐队由三人或无人组成。嗨字戏代表性的戏有《小家庭》等,主要戏班有潢川县的罗成五担纲组合的戏班。
嗨字戏,被誉为“天下独一戏”。是安徽省阜南地区的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一百多年来,嗨字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嗨字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在嗨字戏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的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解放后,嗨字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80余场。1978到1981年,年演出场次达300余场,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由于多种原因,阜南嗨剧团于1982年撤销,民间版社活动也逐渐萎缩,且后继乏人。阜南嗨字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及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阜南嗨字戏得到重点保护。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