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传承价值
汉调桄桄作为汉水流域尤其是汉水上游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在传承华夏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准则的同时,又体现了该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域文化的熏染使汉调桄桄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内涵及声腔、音乐、表演程式等等,依然有其存在价值与认识价值。
汉调桄桄保护现状
近年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仅有南郑县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仍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难以长久坚持下去,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
汉调桄桄传承人物
陶和清,男,汉族,1940年生,陕西南郑人。2008年6月14日,陶和清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汉中市申报。申报项目:汉调桄桄。
许新萍,女,汉族,1941年生,陕西城固人。2008年6月14日,陶和清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汉中市申报。申报项目:汉调桄桄。
张天明,男,汉族,1940年生,陕西洋县人。2008年6月14日,陶和清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汉中市申报。申报项目: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保护措施
南郑县解决了县桄桄剧团学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从根本上解除了传承人队伍的后顾之忧。2009年,在南郑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演员工资由每月480元提高到1500元;2011年7月1日始,南郑县桄桄剧团被列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后再次调整到3000多元。
1986年,南郑县桄桄剧团举办戏训班,培养青少年演职员40人。从全县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了60名14岁左右的学生,在县职教中心开设了汉调桃桃戏剧培训班,聘请专业老师,按照戏剧人才培养的规律,为汉调桄桄培养新一代传承人。2013年,招收以小学生为主的60名学员,集中在县职教中心办学,学制三年,为桄桄戏剧培养造就后继人才。
南郑县县财政列支18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县90名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传习补助经费。2013年,经,南郑县委宜传部推荐,《韩信拜将》获陕西省省委宣传部文化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
在南郑县县文化馆、汉山镇高庄村、黄官镇水井村设立了非遗传习馆,定期组织开展传习活动,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2014年,剧团搬进了政府修建的新剧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汉调桄桄”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