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花鼓戏音乐源自乐昌县一带流行的圈地作场的跳花鼓、唱调子音乐。乐昌花鼓戏唱腔采取曲调联缀形式,辅以某些板式的变化。曲调曾以南北路分。南路以〔走场腔〕、〔对子小调〕为主腔,俗称“唱花鼓”;北路则以〔川子腔〕和〔丝弦小调〕为主调,俗称“唱调子”(又叫“调子腔” )。新中国成立后,南北两路始逐渐合流。
南北经合流后,乐昌花鼓戏唱腔分正腔、小调、杂调三大类。正调以〔走场腔〕和〔川子腔〕曲调为基础构成某主要唱腔,常用曲调近百首。
〔走场腔〕唱腔结构为:常用〔一条龙〕或〔八板头〕作起板,唱腔分上、下句,以“起板——上句腔——过门——下句腔——过门——尾腔”的连接程式安排唱段。尾腔常配以锣鼓伴奏。其结构有“呼应式”、“三句头式”、“四句式”和“综合式”四种。〔走场腔〕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偶有徵调式出现。〔走场腔〕常用腔调有〔出门调〕、〔走路调〕、〔路程调〕、〔进门调〕、〔马三调〕、〔北路调〕、〔下河调〕、〔砍柴调〕等。(谱例略)
〔川子腔〕又名〔川调〕,源自民间的“分节歌”,属上、下句句式。通常在尾腔加入锣鼓伴奏的“大稍腔”,称之为“落板”。〔川子腔〕分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四种。板式有〔一流〕(3/4拍)、〔二流〕(2/4拍)〔三流〕(1/4拍)、〔哭头板〕(散板)等。常用曲调有〔四川调〕、〔三川调〕、〔双川调〕、〔劝夫调〕、〔劝妹调〕等。其中有些以板式来称谓的,如〔阴板〕、〔哭板〕、〔数板〕等。(谱例略)
小调分地方小调、江南小调和对子小调三部分。
地方小调的代表曲目有〔十月飘〕、〔小梅花〕、〔卖花调〕、〔白牡丹〕、〔铜钱歌〕、〔螃蟹歌〕、〔叹老叟〕等。这些小调多数是上、下句或四句句式。小调一般只作为戏中的插曲使用,也有部分发展为小调戏的。如〔送仑头〕、〔闹年宵〕、〔小花鼓〕、〔小拜年〕等。江南小调原是南词歌妓常唱的曲目,被花鼓戏吸收后,作为插曲或唱腔使用。常用的有:〔西宫调〕、〔四季相思〕、〔九连环〕、〔玉美人〕等。
对子小调源于民间灯彩歌舞的酬唱曲,俗称“调情腔”,以数板的形式演唱,男女同腔同调。常用曲谱有〔十打〕、〔数花〕、〔对口怀〕、〔谈情〕、〔接妹调〕等。(谱例略)
乐昌花鼓戏的伴奏音乐,分为串子音乐、牌子曲和锣鼓三部分。
串子音乐由民间灯彩歌舞的伴奏曲以及民间小调组成,多作为间场曲使用。有时也用来伴奏舞蹈和衬白。常用 的曲调有〔踩桥曲〕、〔八板子〕、〔一枝花〕、〔普安咒〕、〔上天梯〕、〔忆往事〕等。
牌子曲指民间八音班的吹打牌子和兄弟剧种的一些伴奏牌子。如〔大开门〕、〔朝天子〕、〔万年欢〕、〔浪淘沙〕、〔满场风〕等。
锣鼓的套子主要由传统的“闹台”锣鼓组成,常用的锣鼓传有〔三炮〕、〔四平尽〕、〔两槌串〕、〔冲头〕、〔长槌〕、〔行锣〕、〔牛摆尾〕、〔收头〕等。主要的套子可以归纳为单点子和复点子两种:单点子是以一种“点子”(节奏)的反复来组成鼓点;复点子则是由两个以个的“点子”来组成鼓点。(谱例略)。
乐昌花鼓戏传统乐队体制是:“一支唢呐两把弦、敲锣打鼓五人兼”。乐队共5人。从“踩场”发展到登台演出后,伴奏乐队才逐步健全起来,开始确立“文场、武场,六把椅子分坐两旁”的乐队体制。具体分工如下:“文场”(指管弦乐)设头弦,二弦(兼月琴)、唢呐(兼笛子)各1人。“文场”乐队一般设在戏台左侧,俗称“左场”。“武场”(打击乐)设鼓师、大锣(兼饶钹)、小锣各1人,小钹由演员帮打。“武场”队员坐戏台右侧,人称“右场”。主奏乐器有调胡(又名“大筒”)、唢呐、花鼓、堂锣、铙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