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影调戏

辽南影调戏

辽南戏又称影剧、影调戏、盖平戏,辽宁复县称辽南影调戏。是辽宁省最年轻的传统戏曲剧种。它是在流行于辽南盖县为中心的皮影戏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称“辽南影调戏”, 简称“辽南戏”。形成于辽宁省盖县。它是建国后在辽南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剧种,1961年定名为辽南戏。

戏曲名片

  • 中文名辽南影调戏
  • 分    类戏曲
  • 地    区辽宁省

戏曲简介

辽南影调戏是以辽南皮影戏音乐为声腔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由皮影戏改革发展而成。 
在音乐曲牌方面,除了继承盖州皮影的曲牌,又广泛吸收辽宁省的民歌和鼓乐牌子曲。创造了〔反调〕、〔水连珠〕、〔节节旺〕、〔干龙松〕等曲牌。辽南戏的伴奏乐器比较丰富,以四弦为主,有扬琴、三弦、高胡、琵琶、管、笙、唢呐、板胡等配合。据初步统计,现有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及盖县辽南戏剧团,共保留了60多个剧目,主要有《借年》、《逼嫁杀店》、《宫门断鞭》、《龙风镜》、《花打金刚》、《卖艺访友》、《走天鉴》、《挡马》、《包公赶驴》和现代戏《花为谁开》、《红花岗》、《邻居》、《真情假意》等等。

历史沿革

辽南戏的前身辽南皮影戏旧称“本地影”。清末民初时受河北滦州影的影响而丰富了唱腔。同时,又吸收融合了辽南地区的民歌、民乐和曲艺音乐,形成了一套唱腔体系,从而成为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的辽南皮影戏。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在盖县先后出现了王树文(艺名王大嗓)、阎永茂(艺名阎麻子)、马传亮、洪生纯、陈克忠、迟海楼等著名皮影艺人。
1948年,复县小学冬训班学员,以皮影的形式,按皮影人的动作,用皮影的曲调唱腔,真人登台扮演角色演出自编的小戏,受到群众的喜爱 。
1956年,马传亮等根据吕剧剧本移植排练了用真人扮演的小戏《小借年》,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普及于业余文艺活动中。
这一戏曲形式初名“影调戏”,1958改名“盖平戏”,并在盖平县(今盖县)建立了盖平戏剧团。1961又改名为辽南戏,为筹建了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隶属于辽宁省青年戏曲剧院),配备了专业导演、编剧和音乐工作者,并由马传亮担任唱腔教师。1963年剧团被解散。
1977年,复县重新成立了辽宁省辽南戏剧团 ,还在盖县成盖县辽南戏剧团。此外,在辽南地区城乡,业余演出活动也较为普及。
1983年,复县创作演出的《加林与巧珍》,在全国及省、市观摩比赛中获奖。
1987年,瓦房店市创作的《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等曲目走上荧屏,在辽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 。

艺术特点

辽南戏表演上以中国戏曲表演程式为主体,吸收辽南地区民间艺术。如水袖的运用和武打,适当融合了一些皮影动作。
丑角表演还有模拟皮影人物“大巴掌”的滑稽动作和步法。此外还借鉴了辽南秧歌、民间舞和二人转的一些舞蹈动作。唱词结构变化也十分丰富,除常见的“七字赋”(七字句)、“十字赋”(十字句)外,还有“五字锦”(王字句)、“三字经”(三字句)、“六字头”(三、三句式)、“三赶七”(句式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宝塔形结构)、“大金边”、“小金边”(跟句重复)、“啰嗦句”等。在押韵上,有平唱(上仄下平)和硬唱(上平下厌)之分。 变化多样的唱词句式为辽南戏唱腔带来多种处理方式,形成板腔体和部分曲牌联接的方法。
唱腔上分男、女两大系统。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调,其中以丑角的唱腔尤为独特。在辽南戏形成和发展中还派生出一些新的唱腔,如糅合滦州影腔。现已在辽南戏中自成一格的唱腔有〔二龙松〕及其反调和新创的〔鸡啼令〕、〔节节旺〕、〔水连珠〕等曲脾。
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配以三弦,高胡、扬琴、琵琶、管、笛、笙等。演现代戏时还加上古筝、二胡、板胡、提琴及电吉他等,以增加戏剧气氛。

行当流派

辽南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脚色行当基本沿用京、评剧的既成体制,初步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但尚未形成整套的表演程式,演员亦无严格的行当分工。
20世纪60年代,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为培养演员和探索创建辽南戏的表演特色,相继排演了一批各行当的重头戏,如花旦行的《当箱子》,花脸、老生行的《宫门断鞭》,青衣、武生、武丑行的《逼嫁杀店》,花旦、文丑行的《打灶王》和行当较全的大戏《青天鉴》等,演员有了较明显的行当分工。 生:分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小生,如,《小借年》中的王汉锡;老生,如《正义图》中的李自成;武生,如《图龙城》中的佛宝等。旦:分闺门旦、花旦、青衣、老旦、彩旦、刀马旦。闺门旦,如《小借年》中的爱姐;花旦,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动作,如《当箱子》中的玉梅;青衣,如《逼嫁杀店》中的贾淑贞;老旦,如《杨运》中的高大娘;彩旦,道白以辽南方言为主,并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动作,如《扫雪打碗》中的后娘;刀马旦,如《图龙城》中的蓝素艳等。净:分文净、武净。文净,如《宫门断鞭》中的尉迟恭;武净,如《图龙城》中的鲍虎等。丑:分文丑、武丑。道白以辽南方言为主,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动作。文丑,如《打灶王》、中的灶王爷;武丑,如《逼嫁杀店》中的董三怀等。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