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表演特征
柳子戏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和真枪。
柳子戏音乐器械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在伴腔时,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笛子可即兴发挥,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歹”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柳子戏唱腔特征
柳子戏属于多声腔的曲牌体剧种。其唱腔是由众多不同宫调、不同板式的曲牌所构成的。在它的唱腔曲牌中,既有粗犷奔放、质朴劲拔的“粗曲子”,又有缠绵细腻、典雅华丽的“戏曲子”。其音乐风格,既有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的“调子”、“赞子”等,又有文雅大度、宫廷色彩鲜明的“风入松“、”步步娇“等。柳子戏唱腔以明清俗曲为主体。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了其他多种声腔的曲调,逐渐衍化为自己的曲牌。柳子戏唱腔曲牌根据来源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别:
明清俗曲类
在此唱腔曲牌中,根据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曲子与小令。即以长短句为主组成的曲牌。包括“五大曲”、“复曲”、“单曲”、“小令”四部分。
“五大曲”,也叫“五大套曲”,即柳子戏常用曲牌:《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娃娃》(亦称《耍孩儿》)、《驻云飞》。“套”指的是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板式的唱腔,并且男女腔齐全,各自均能自成一套,即同一曲牌通过各种不同板式所组成的“散、慢、快、散”的成套唱腔。
“复曲”,即同一个牌名包含两支以上不同曲调(或板式)的曲牌。如《步步娇》,既有越调《步步娇》,也有下调《步步娇》;再如《画眉序》,有原板曲牌,也有二板、三板曲牌。《驻马听》、《朝元歌》、《桂枝香》、《风入松》等都属此类。“复曲”所包含的曲牌,不如“五大曲”的行当腔齐全,板式完整,但也有较强的表现力。
“单曲”,即一个牌名只有一种唱法的曲牌。如《一封书》、《二凡》、《苦绣江》等。由于这种曲牌腔格固定,又无其他变化形式,所以在传统剧目中多为专曲专用。
“小令”,指在传统剧目中穿插运用的一部分小曲牌。它词义通俗,旋律简朴,又多无过门,且全系二板结构(2/4拍子记谱)。小令部分包括《银纽丝》、《扑门风》、《五更转》等十余种。“小令”短小精悍,富有一定的吟诵性,且各具情趣,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另一种是由七言或十言为主组成的上下对偶句结构的曲牌。如《柳子》、《赞子》、《序子》、《调子》等。
《柳子》,属越调(以D为1)系统中的二板曲牌。唱词由七字句的上下句组成,句数可多可少,长短不限。其曲体结构的基本形式为四句体。实际应用中,在《柳子》基本唱腔的基础上,可作多种形式的变化。具有通俗易懂、变化灵活的特点,且速度中庸,近于说唱,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是柳子戏中的常用曲调之一。
《赞子》,属于紧打散唱类曲牌。由于它以《柳子》过门的无定次反复作为唱腔的伴奏,所以艺人们有时也称它为《三板柳子》。在演唱《赞子》时,乐队的伴奏不跟腔,而是演奏其固定的旋律(即《柳子》过门),演员的唱腔则属自由的说唱体。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可作多种形式的发挥,而下句腔必须落在1或5音上。唱腔与伴奏形成对比性复调,富有鲜明的风格特色。
《序子》,其唱词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形式,唱腔种类也比较多样。它既有越调、平调等不同调性的曲牌,也有原板、二板等不同板式的唱腔,并且男女腔齐全。但无论何种《序子》,其上下句对仗结构的基本形式不变,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序子》既长于叙事,又善于抒情,除可以独立成段外,还经常与其他曲牌结合使用,以丰富音乐的表现能力。如《山坡羊挂序》、《锁南枝挂序》、《驻云飞挂序》等。
《调子》,分属于越调、二八调和下调三种宫音系统,亦有二板和三板两种不同的板眼节拍形式,各种《调子》曲牌,均属于上下句对仗体结构。《越调》和《二八调子》为常用曲牌。由于《二八调子》中经常出现连续的切分节奏,所以,音乐性格跳跃活泼,适合于表现比较欢快的情绪。
在风格方面,“曲子与小令”多以古朴典雅见长,而上下对仗句体的各种曲牌则更具通俗易解的特点。两类曲牌各具风采,有着不同的表现功能。特别是通过“挂序”、“加赞”等手法,使这两类曲体结构完全不同的曲牌组合在一起使用,可各扬其长,雅俗共赏。
客腔类
客腔类包括《青阳》、《高腔》、《乱弹》、《罗罗》、《昆调》、《皮黄》等。
《青阳》,来自安徽的青阳腔。它包括《原板青阳》、《二板青阳》、《三板青阳》等各类不同板式的唱腔,有生、旦、净各行当唱腔之分,并能构成节奏快慢变化有序的成套唱腔。由于《青阳》曲牌的唱词格式和唱腔的曲体结构具有变化灵活的特点,也被称为“乱青阳”或“滥青阳”。也正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可变性,才更增强了它在音乐上的表现力。
《高腔》,系由弋阳腔衍变而成。保留有一唱众和,锣鼓击节的艺术特点。人声帮唱大多只帮句尾末字及其拖腔,并以打击乐伴之,具有独特的风格,有《青阳高腔》、《山坡羊高腔》、《娃娃高腔》等多种形式。另外,还有一种用“三大件”伴奏的《高腔》,属G宫音系统,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这种《高腔》用弦索乐器伴奏,而无人声帮唱,艺人称它为《弦索小高腔》。《高腔》与其他各类曲牌在音乐风格上有较大差异,在一些剧目中穿插运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乱弹》,其曲调与“吹腔”相类似。该腔进入柳子戏后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在板式上衍化出原板、二格硬板、二板等多种形式外,还加强了唱腔旋律的华彩性,增强了它的抒情性功能。
《罗罗》,其词格与《娃娃》完全相同,但曲调各异。柳子戏中的《罗罗》曲牌虽种类不多,但它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跳跃,擅长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在一些剧目中也经常使用。
《昆调》,即由昆曲传入的曲牌。如《昆曲步步娇》、《黄乐调》、《新水令》等。《昆调》曲牌虽经长时间的融合消化,但仍保留着昆曲的演唱韵味和行腔方法,以及句间无过门的特点。在柳子戏的一些剧目中,经常作为插曲使用。
《皮黄》,随着皮黄腔的崛起和在全国影响的日益扩大,柳子戏也吸收了一批皮黄剧目,如《捉放曹》、《荐诸葛》、《三娘教子》、《玉堂春》等,同时采用其唱腔和伴奏形式。20世纪40年代末已不再演唱。
以上“客腔”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大都已“柳子化”。如《乱弹》除归入柳子戏传统平调的宫音系统,使用柳子戏统一的“开板”(前奏)外,还与曲牌相结合,产生了《乱弹娃娃》;《青阳》在保持自己调式特点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青阳序》、“挂序”等形式。
柳子戏角色行当
历史上柳子戏传统的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柳子戏演出剧目的增多、演出阵容的扩大,行当的划分也日趋明确具体,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
生行
生行包括红脸、净面大王、外脚、帮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角色。红脸,又称大红脸,是柳子戏特有的脚色行当,本工生行中的开脸戏,兼工净行中的唱功戏,俗称“黑红搅子”。其唱腔高亢浑厚,动作威武刚健,表演以唱为主,重在造型。剧中所扮人物如《斩貂》中的关羽、《挂龙灯》中的赵匡胤等;净面大王,又称净面文生、胡子生,因其俊扮化妆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剧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唱腔流畅自如,圆润悠扬,念白抑扬顿挫,表演从容稳健大方,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等;秀生,又称文生或小生,兼演穷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潇洒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张飞闯辕门》中的诸葛亮等;大武生,又称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轻武将,如《下江东》中的赵云等。
旦行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红衣、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贫苦的成年妇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清晰,身段动作稳重文静,如《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红衣,又称红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轻俏丽、大胆热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风流放荡的妇女。表演中身段灵活、举止轻快、眉目传情,其唱腔甜润,道白爽朗,如《玩会跳船》中的云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闺门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养的闺阁女子。其表演端庄秀丽、娇柔含情,道白柔声慢语、注重声韵,唱腔清爽,如《观灯》中的胡秀英、《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马旦,因提刀跨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圆润、身段潇洒大方,多扮演剧中女帅、女将、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为武打戏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轻盈,唱念响亮,表演中常用武术拳脚,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等;彩旦,又称丑旦,多扮演剧中凶狠丑陋或风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夸张、粗俗、泼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观灯》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并有官、民、贫、富之分。
净行
净行中有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大花脸,也称黑脸,在剧中多扮演官员、将帅、好汉一类的角色。其唱腔高亢浑厚,表演气势磅礴、豪放、粗犷,如《错断颜查散》中的包拯、《曹操逼宫》中的曹操等;二花脸,多扮演剧中性格豪爽、勇敢、机智或凶狠的人物角色。其嗓音洪亮,表演注重把子、折扇、云帚和腿功,如《安南国》中的邓飞虎等。
丑行
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诸类。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饰演性格风趣诙谐、富于生活气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国》中的常不中、《凤簪记》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轻盈机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风脚”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不多,打斗中常使用武术拳脚和多种刀枪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蒋平等;老丑,是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剧中性格善良诙谐的人物角色,如《麦里藏金》中的李万良、《万盏灯》中的王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剧中放荡霸道、愚蠢无能的富家公子、纨绔子弟等。表演中念唱花俏、面目表情丰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罗锅抢亲》中的胡罗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