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山歌是被歧视为“低级下等”的东西,不让搬上舞台。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顺应了民心的迫切要求,山歌也开始从口头对唱的形式发展到有角色扮演的山歌小戏,并不断扩大,组成山歌剧团,有固定在剧院里演出,也有流动到各地演出。
20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收当地汉族民间歌舞采茶戏、船灯、龙凤灯和歌舞小戏的养分,成立了山歌剧社。尔后,在福建三明、龙岩、连城、漳平、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山歌戏实验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西人民的山歌活动更加活跃,在歌剧、话剧的影响下,开始从口头对唱、席地群唱、搭台赛歌的简单形式向歌舞方向发展。 他们学习民间采茶灯、龙凤灯、竹马灯、船灯等舞蹈动作与采茶戏、黄梅戏、歌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先后成立了村、乡的业余剧社,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浪子回头》、《两姐妹》、《不识字的痛苦》、《王迈三卖余粮》等小节目。
1952年8月,龙岩地区组织民间艺人与山歌手培训班,由新文艺工作者讲授编剧技巧,并协助民间艺人整理山歌,使之成为适合舞台演出的唱腔。同时,由洪兴柏、温七九等16位民间艺人和山歌手组成龙岩专区大众山歌剧团,编演《流浪女》、《风雪之夜》等新剧目,山歌戏开始从乡村土台登上剧场戏院。后台乐器以及舞台灯光、布景、道具也不断丰富与提高。《补箩记》、《葵花向阳》两个山歌小戏被上海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龙岩山歌亦为省级“非遗”。
1955年9月,正式成立第一个闽西山歌剧团——龙岩县山歌实验剧团,主要流行于龙岩、连城、漳平等地,现代戏占80%。
1964年,山歌戏剧团创作演出现代小戏《补箩记》与《葵花向阳》,首次赴省参加第三届现代戏观摩汇演,被群众誉为“闽西的山茶花”。
1980年,创作演出的《茶花娶新郎》参加福建省第四届现代戏会演,获剧本、演出、舞美等奖项,郭金香获演员奖。
从1981年至1992年,龙岩山歌戏由老、中、青作者编演的《铁铛叮当》、《花红叶绿》、《矿工恋》、《故人》、《鹧鸪泪》、《人与土地》等现代题材剧目共24个。其中《龙山情》获1983年福建省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二等奖与演出奖。《故人》获省第17届戏剧展演多项奖。
1994年6月,龙岩市山歌戏剧团与福建龙马集团公司联姻,成立“福建龙马艺术团”。该团组建后,福建龙马集团公司每年固定提供给山歌戏剧团以必需的艺术事业发展基金,用于扩大艺术再生产与鼓励艺术创作。当时,创作演出了《某男某女》、《十八相送》、《山妹桥》等山歌小戏。
1996年,上演《相亲》、《餐厅轶事》、《赌鬼的下场》等节目共98场。剧团还积极上山下乡为贫困山村作扶贫慰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