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梆子

南阳梆子

南阳梆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豫剧分支。唱腔和豫剧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某一句或某一段结尾处有一个音调突然升高的长腔,尖细高昂,故在南阳一些地方被形象地称为二簧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宛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名片

  • 中文名南阳梆子
  • 别    名宛梆
  • 外文名Nanyang Clapper
  • 隶    属豫剧

发展历程

南阳梆子又称西调、南阳调、乱弹、老梆子等,是河南省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流行于中国河南南阳等地。
南阳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末清初由陕西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市,结合南阳民歌小调与乡音俚语,逐渐演变而成。
后来,南阳梆子又吸收了兄弟剧种昆曲、清戏、锣卷戏、汉剧、越调等剧种的精华,使自身更加完善。
南阳梆子兴盛于清道光年间至民国30年前后,在当时相当的流行与普及,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以及婚丧嫁娶,都要唱南阳梆子。它的流行地以南阳为中心,北至灵宝、卢氏一带,南至鄂、豫交界处,西至商洛,东至淮北沙河两岸。
到了清末民初,南阳梆子渐呈衰落之势,流行区域大大地缩小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豫剧的流入和兴起,加之国家多灾,南阳梆子班社纷纷解散,南阳梆子从此走向衰萎。
到现 在,南阳梆子已经奄奄一息,专业剧团已所剩无几。 

艺术特色

南阳梆子音乐唱腔

南阳梆子基本保持着河南梆子早期的精华和原始音乐形态,它的唱腔激昂,风格独特、曲调丰富,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女声唱腔的高八度沤音花腔,清亮娓婉,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之声,宛如鸟鸣,为其声腔的独具特色,为一绝。
它的唱词句法多为“七字句”、“十字句”的规整句,兼唱“长短句”。
音乐属梆子声腔系统,为板腔体结构,分本腔、本嗓与假腔(后腔、假嗓、花腔)。唱词用本腔,花腔接于本腔后。宛梆的唱腔表现力非常丰富,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喜、怒、哀、乐、怨等情绪。 板式基本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四类。
伴奏乐器有弦、管乐与打击乐两类,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文场伴奏乐器以大弦为主,辅之以三弦、唢呐、琵琶、竹笛、三胡等;武场的乐器有板鼓、手板、大铙、枣木大梆子等。
器乐曲牌丰富,有丝弦曲牌、唢呐曲牌和笛牌三种。南阳梆子的曲牌共包括:大慢板头、将军令、娃娃、大开门、小开门、朝天子、清水令、爬墙虎、红绣鞋、泣颜回、叹如雷等。

南阳梆子舞台表演

南阳梆子的表演艺术中,不同的行当有着不同的特色。生、净两行在表演时,动作幅度大,富于夸张性,有着粗犷、豪放的特点。其表演程式有:扎势、亮相、圆场、拉山膀和走边等,讲究“臂膀齐于顶,五指稍炸开”。武生的表演程式有缠丝腿及连三腿等,讲究线条粗而不俗。旦角的表演有着细腻工整,朴实大方的特色。

南阳梆子角色行头

南阳梆子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其中,生行又分红脸、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又分青衣、花旦、武旦、彩旦和老旦;净行又分大花脸和二花脸;丑行又称“三花脸”、“白眼窝儿”, 

文化保护

宛梆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系宛腔一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的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态的标本,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豫剧、河南曲剧的兴起和迅速流传,宛梆渐趋衰落,至目 前只剩下内乡县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有必要及时加以抢救和维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宛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