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种简史

历史流传

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一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
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九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三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五,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
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89年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高调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五六十年”。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一代传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
可见,时至今日,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五福班,汶上县大曹班、崇圣府班,巨野县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过去,不少职业班社和著名演员经常到豫东、苏北、皖北、冀南一带流动演出。
山东梆子原无女演员。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均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此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行,较著名的有单县四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脸。王绍明(红脸、黑脸)与孙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标名“山东梆子”的唱片。
与此同时,曾有一些山东梆子艺人去外省演出,如魏二(红脸)、么五(小生)、李二黑心(黑脸)、唐进功(艺名三托,旦)、张克明(艺名一棵葱,旦)等曾演出于江苏、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当时较出色的演员有王锡堂(艺名桂花油,曹县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艺名黄娃,定陶县东三义堂出科,文武小生)、孙子高(孙三,曹县曹家班出科,黑脸)、赵义庭(曹县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云芳(女)等。但在这一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一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至40年代初,一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四十三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近代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一百余个。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四十三个梆子剧团。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并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创新。
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至北京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好评。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等。
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至1983年,这一剧种除山东省梆子剧团外,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
已传唱300余年的山东梆子,如今却成了“濒危物种”。截至到2005年,全省仅余3个剧团,即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山东梆子剧团。
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
2007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党和政府重视山东梆子的发展,重新启动恢复该剧种,全省计有专业剧团: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市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等,其中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武兰香,李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的刘太华,巨野山东梆子剧团的刘秀云入围全国红梅花戏曲大赛总决赛 并获得金花大奖。又于2007年12月成立了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使该剧种重获生机。

艺术特点

表演特色

山东梆子是中国戏曲之一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大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如《白蛇传》中[收青]一场,小青由花脸扮演,连变三次:先为花脸,后变为一半花脸,一半俊脸,最后才变成旦角脸形。

唱腔板式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各种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锣]等。辅助板式有[起板]、[栽板]、[非板]、[一串铃]、[倒反拨]、[亢令亢]等。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专用曲调有[杀己调](《哭剑》)、[流水捻子](《兰花山》)、[叫门板](《宇宙锋》)等。
常用的唱腔板式可分为四大类:
①慢板。包括[慢板]、[中慢板]、[破字慢板]、[金钩挂]、[上五音]及由它派生的[二凡]、[一句正]、[一句落]等。
②流水板。包括[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一串铃]和由它派生的[一锣切]、[仓令仓]、[倒送板]等。
③二八板。分为[二八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和[紧二八板],还有它派生的[一鼓二锣]、[呱打嘴]、[倒反拨]、[嘟噜锤]等。
④散板。分为[飞板]、[栽板]、[滚白]、[起板]。
除以上四大板式类别外,另有[导板]、[哭剑]、[叫板]、[三哭腔]及演出神戏时用的[吹腔]等。

唱腔特色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伴奏器乐

伴奏乐器

山东梆子最初用的伴奏乐器是:大弦、二弦、三弦。大弦是弹拨乐器,状似月琴,腹部八棱,无品,四轴,四弦,全用皮弦。艺人们根据它的形状,通称它为“老鳖”(平调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称八棱月琴)。二弦杆较短,筒较大,千斤与筒子之间的距离较近,皮弦,用弓拉奏,发音尖亮高亢。三弦与现今通用的相同。后来山东梆子艺人逐渐改进,更新为栗子壳的瓢,即现今用的板胡,距今有150年的历史,有皮弦改为钢弦(然后经开封传到河南各地),这样板胡、二胡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大弦、二弦已经很久不用了。新近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乐器伴奏。

伴奏曲牌

山东梆子伴奏用的唢呐和丝弦曲牌有180余种,相当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规定比较严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见元令”、“拜堂令”等,各有专用。每个曲牌都有“大字”(曲词),有的一人独唱,有的全台齐唱。个别复杂的曲牌(如六十四板“扬州”一曲,用于《江东》剧中周瑜修书时),由于复杂难学,现已失传。山东梆子还曾演出过昆腔、笛戏(近似“吹腔”,用横笛伴奏)、大笛罗罗(用唢呐伴奏)的剧目。

唢呐曲牌

“拜堂令”、“落马令”、“将军令”、“得胜令”、“新水令”、“折桂令”(抖双车)、“王八令”、“逍遥令”、“拆书令”、“哪吒令”、“报马令”、“回马令”、“销军令”、“状元令”、“走马令”、“中军令”、“大、小宫花”、“大、小红桃”、“云霄阁”、“二迷子”、“普天乐”、“十番子”、“金勾挂油瓶”、“扬州”、“扬州开门”、“唢呐皮”、“打老虎”、“苦中乐”、“快、慢欠场”、“前、后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红绣鞋”、“点绛唇”、“粉蝶儿”、“柳摇金”、“柳摇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钟”、“急三炮”、“四大锣”、“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风入松”、“宴驾令”、“园林好”、“园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儿水”、“香柳娘”、“水龙吟”、“一骑马”、“满堂花”、“沽美酒”、“忙开舟”、“到春天”、“寿筵开”、“画眉序”、“龙凤阁”、“紫金环”、“泣颜回”、“一官迁”、“朝元歌”、“五马”、“二犯”、“石榴花”、“雁儿落”、“一枝花”、“步步娇”、“傍妆台”、“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紧风开”、“搭拉苏”、“人稀求旺”、“夜夜锤”、“荞麦穗”、“抬阁”、“报公子”、“满营吹”、“二虎碰”、“馍国南”、“辕门鼓”、“正、反门子”、“小合音”、“狗连蛋”、“老昆腔”、“尾声”。

弦乐曲牌

“大、小金钱”、“四合四”、“百鸟朝凤”、“大游场”、“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帘”、“肚里疼”、“斗鹌鹑”、“哭皇天”、“万年欢”、“剥画皮”、“压扳”、“八件”、“大桃红”、“哪吒令”、“五龙摆头”、“五龙摆尾”、“拉房”、“小八板”、“大救驾”(天下同)、“扯手”、“苦中乐”、“上天梯”、“望门牌”、“阴阳牌”、“放羊牌”、“对打本”(倒卷帘)“磕头虫”、“碰倒墙”、“傻和尚”、“序子曲”、“开门”、“山西开门”、“扬州开门”、“杀妲己”、“破字”、“错字”、“小花园”、“爬桥”、“摸半夜”、“掏老鸹”、“蚂蚱撩脚”、“套车令”。

打击乐

山东梆子的打击乐与其他梆子剧种基本相同,早期曾用过四大扇(大铙、大钹,但为时不长就停止使用了)。常用的锣鼓点有:
“凤凰三点头”、“大、小起板”、“大、小二犯”、“快、慢栽板”、 “正反悟定锤”、“正、反滚头”、“大、小冒儿头”、“连成”、“报子吹”、“挖窟窿”、“出头龟”、 “吊四锣”、“七七引”、“巧八锣”、“十大锣”、“十一锣”、“二十锣”、金钱花、半金钱花、“小锣钱花”、“一标标”、“簸簸箕”、“紧急风”、“蒜锤子”、“毛边”、“揭痂疤”、“四面静”、“假二八板”、“唢呐皮打头”、“双跺脚”、“扑灯蛾”、“鬼推磨”、“水底鱼”、“倒拉牛”、“发梆”、“火里炮”、“单五锣”、“三遍锤”、“大、小收头”、“大小二钹”、“呱哒嘴”、“令子”、“小锣穗”。
过去,开演前“打通闹台”时,敲:一进板、花开台(加吹“挑子”)再敲“什样锦”。著名山东梆子第35代传人老艺术家张贻君先生得到老师王贵苓(山东梆子第34代)先生的真传,又挖掘整理了的山东梆子曲牌——“天下同”。

角色行当

生行

生行含红脸、外脚、小生三类。
勾红脸的生脚,称大红脸。重唱功,发音高亢浑厚,讲究做功身段,着重刻画角色的英雄气势,如《哭头》中的赵匡胤、《临潼山》中的秦琼等。
净面大王是红脸行的一种,因戴黑三髯又称胡子生。重唱功,行腔流畅圆润,表演稳重大方,多扮演帝王、官员一类角色。如《反徐州》中的徐达、《摔琴》中的俞伯牙等;
跑马生,红脸行的一种,又称马上红脸、架子生,因常有跨马及多种趟马套路而得名,剧中大多扮演武将,如《大名府》中的卢俊义等。
大外脚,外脚行的一种,俗称老外。该行常扮演将帅、官员等角色,气派较大,故称大外脚。演员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苍劲有力。如《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等;二外脚,外脚行的一种,主要扮演剧中平民百姓、员外等角色。
文小生,多扮演年轻的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常用真假嗓结合;
帅生,文小生的一种,多扮演年轻的统帅人物,讲究风采气度,扮相英俊潇洒,唱腔常用本嗓。如《拜帅》中的韩信;官生,文小生的一种,多扮演年轻的文职官员,亦称冠生,要求道白清晰、唱腔圆润、做功秀美; 
包头生,文小生的一种,扮演剧中男扮女装的角色。其表演摹拟女态,举手投足均同于旦脚,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转;
靠架生,武小生的一种,其动作讲究脆、帅、漂,唱念作打并重,多扮演年轻气盛、威武雄壮的将帅角色。如《截江》中的周瑜;
娃娃生,小生的一种,扮演年龄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小旦、帅旦、闺门旦、刀马旦、泼旦、彩旦、老旦。
青衣,因该行角色常穿素色女帔而得名。多饰演中年妇女。重唱工,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结合,唱腔委婉细腻、字正腔圆。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
花旦,扮演的角色大多为穿红挂绿的青年女子。其饰演的人物性格活泼机智、大胆热情,唱念甜润,身段灵活,扮相俏丽,举止轻捷。讲究扇子、手帕、辫子等功夫。如《柜中缘》中的许翠莲。
小旦,饰演年少女子的角色。其表演的人物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性格温柔含蓄,举止端庄文静。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等。
帅旦,主要饰演擅长武艺,统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具备、文武兼长。如《破洪州》中的的穆桂英等。
闺门旦,多饰演有教养的闺阁小姐。其表演念白娇柔,唱腔委婉缠绵,身段端庄文静或妩媚娇羞。如《哭剑》中的苏妲己等。
刀马旦,因饰演的角色提刀跨马而得名。多扮演女侠、女妖、女寨主等。其表演文武兼备,唱念嗓音洪亮。如《姚刚征南》中的黄金婵等。
泼旦,多饰演泼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强悍或爽快风趣。如《墙头记》中的李氏等。
彩旦,又称丑婆子、彩婆子。饰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钻丑恶的女性角色,如媒婆、后娘、傻丫头、丑小姐等。唱少而念白多,主要通过白口或噱头表现角色的性格。如《双玉镯》中的刘媒婆等。 
老旦,主要扮演剧中老年妇女。

净行

净行,内有大净、奸净、毛净、童净等行。
大净,因本行饰演的角色大多勾画黑色脸谱,故又称黑脸、黑头。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刚直不阿、粗犷豪放。做功注重气质架式,举止沉稳老练,嗓音高亢洪亮。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
奸净,因勾画白色脸谱,又称白色脸谱。多扮演奸诈阴险、专横跋扈的角色。如《老边廷》中的潘仁美等;
毛净,因饰演毛手毛脚的粗鲁武将而得名。又称二花脸。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豪放耿直。如《滚鼓山》中的张飞等;
童净,扮演剧中年少的净行角色。其所饰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卤莽剽悍。如《两狼山》中的杨七郎等。

丑行

丑行,含公子丑、官丑、武丑、老丑、娃娃丑等行。
公子丑,多扮演行为不端、其貌不扬、放荡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态,念白口语化,唱腔花哨。如《日月 图》中的胡林等;
官丑,因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丑,饰演擅长武功、性格机警、语言伶俐的人物;
老丑,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饰人物大都诙谐善良,语言幽默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如《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等。

传统剧目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
据老艺人讲,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谢小品先生历年抄录、掌握的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以朝代计述为:殷代故事戏25出,周代故事戏40出,秦代故事戏6出,汉代故事戏34出,三国故事戏65出,两晋及南北朝故事戏12出,隋唐故事戏120出,五代故事戏19出,宋代故事戏125出,元代故事戏9出,明代故事戏76出,清代故事戏49出,朝代不明及民间故事戏102出,总计682出。
建国后,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挖掘记录的共437出,其中艺人通称的“老十八本”为:《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禄》、《马龙记》。
“十七山”即《老羊山》、《虎丘山》、《铁笼山》《山海关》、《岐山角》、《天台山》、《两狼山》、《长寿山》、《司马懿探山》、《滚鼓山》,《二龙山》、《豹头山》、《翠屏山》、《红罗山》、《兰花山》、《大佛山》。
“十二关”是:《反昭关》、《过五关》 、《反潼关》、《乱潼关》、《晋阳关》、《撵地关》、《三上关》、《打三关》、《南阳关》、《阳平关》、《高平关》,《天水关》。
“五阵”即:《五雷阵》、《青龙阵》、《阴门阵》、《黄河阵》、《梅龙镇》。
“六州”是:《反徐州》、《安乐州》、《平霍州》、《头冀州》、《二冀州》。
这些戏在群众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而民间编出一些很流行的顺口溜来,有“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编创的现代戏有《白毛女》、《父子婚姻》、《小女婿》、《老王卖瓜》、《万紫千红》、《万家香》、《前沿人家》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墙头记》、《程咬金招亲》等。其中《墙头记》于1982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片场摄制成彩色影片。
四大征
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对松关》)、《姚刚征南》(《双枪缘》)、《雷镇海征北》(《刀劈三关》)。
其实,“征东”还有《薛礼征东》(《龙门阵》)、《刘连征东》、《马三保征东》。
“征西”还有《木兰女征西》、《雷镇海征西》、《樊梨花征西》(《三上关》)、《卢明征西》(《困雪山》)、《狄青征西》(《烈火旗》)、《火神爷征西》。
“征南”还有《雷镇海征南》、《李炳征南》。
“征北”还有《苏云妆征北》(《青石岭》)、《罗通扫北》、《燕王征北》等。
大套剧
山东梆子不少剧目系成本大套剧目,长的可连演十几个小时,如《江东》一剧,包括《讨荆州》、《甘露寺》、《回荆州》、《芦花荡》等。《战船》一剧,包括《鲁肃过江》、《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打黄盖》、《借东风》、《火烧战船》等。《薛刚反朝》包括《打金冠》、《阳河摘印》、《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徐策跑城》等。《回龙鸽》包括《彩楼配》、《三击掌》、《投军别窑》、《鸿雁捎书》、《赶三关》、《武家坡》、《回龙阁》、《大登殿》等。《杨家将》包括《闯幽州》、《两狼山》、《雁门关》、《攥御状》、《雁门摘印》、《提寇准》、《审潘洪》、《密松林》等。
传说故事剧
山东梆子的传统剧目中,保存了许多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传说故事。一些剧目往往以“反”、“打”、“骂”来体现剧目的主题思想。以“反”为剧名的有《反五关》、《反潼关》、《反西凉》、《反阳河》、《反徐州》、《薛刚反朝》;以“打”为剧名的有《李刚打朝》、《陈平打朝》、《花打朝》、《黑打朝》、《马天官打朝》(《千秋灯》)、《打城隍》、《打督邮》、《打保府》、《敬德打虎》、《打金枝》、《二打金枝》、《打銮驾》、《打状元》、《打南阳》等;以“骂”为剧名的有《骂庞涓》(《马陵道》)、《击鼓骂曹》、《徐母骂曹》、《贺后骂殿》、《胡迪骂阎》等。另有演包拯循律断案、以“铡”为剧名的有《下陈州》、《铡包勉·跪韩铺》、《铡美案》、《铡赵王》、《铡郭槐》(《对龙指》)、《铡郭松》、《铡田二横》以及以刘墉为主角的《铡阁老》、《铡西宫》、《下南京》、《会总督》、《双开铡》等。
民间生活小戏
在现存的437种抄本中,还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三劝》、《三怕》、《王小过年》、《奇错》、《打棒槌》、《打沙锅》、《挂门牌》、《借妻》、《钻瓮圈》;神话戏有《白蛇传》、《天河配》、《天仙配》、《白莲花》等。此外,也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剧目,如《铁冠图》、《擒方腊》、《双开膛》等。
笛戏和罗戏
山东梆子除用梆子声腔演唱的剧目外,还保存了一部分笛戏和罗戏(大笛罗罗)。笛戏有《六国封相》、《酒楼封官》(《雪夜访普》)、《天台山》、《连升店》、《花子犯相》、《三义麦》、《黄桂香推磨》、《佛手橘》、《风波亭》、《戳姐夫》、《报喜》等。此外,《宇宙锋》、《万花船》等剧中,均插有部分笛戏。罗戏有《打面缸》、《百草山》、《拐妗子》(《沙州迁民》)、《胡小放羊》、《打灶王》(夹有“跑娃娃”调)等。另有个别昆腔剧目,如《赐福长春》、《九江口》、《姚期》等,均已失传。 

科班情况

科班分布
三百年来,各地先后组成不少职业班社,据初步调查,主要有:
一、菏泽地区(以曹州梆子为主)。曹楼曹家班,锅饼口刘惠廷班,张丕荣班,龙王冯班,马庄马家班(以上菏泽)。牛家班,吕围子班,曹家班,王堤圈班,蔡兴科班,火神台班,李同百班,大张楼张班,孙老家班(以上曹县)。姚楼大姚班,田庄田状元家班,姚念集班,大义集孔班,马庄班,孙班,女班(以上巨野)。福盛班,王沙窝班,八班(以上郓城)。西三义堂班(东明)。黄鹤楼班,四班,朱家班(以上单县)。吕家庄大吕班,董口班,箕山王二麻子班(以上鄄城)。寿张集井班(梁山)。三班(成武)。孔家班(后改大兴班),东三义堂班(以上定陶)。
二、济宁地区(以汶上梆子为主)。大曹班,崇圣府班,大孔班,占里集宋义相班,岳楼岳家班,黄石店孔家班,陈村孔班,萱楼班(以上汶上)。财神阁五福班,孙家班,冯家班(以上济宁)。东郭张天师府班,洼斗得胜班,龙峪福盛班,宁阳店班,东郭韩典班(以上滕州)。管庄孔班,圣公府班,新庄孔家班,吴村福盛班(以上曲阜)。全盛班,石祥庄班,双盛班(亚圣府班),后屯班(以上邹城)。歇马亭吉庆班,西关赵元琴班(以上兖州)曾班,吴侍尉班(以上嘉祥)。大苏班,小苏班,羊山李家班,周班,李班(以上金乡)。
三、泰安地区。张瑞祥班,宋庄班,王玉千班(以上泰安)。张班,东阿长升班,小曹班(以上平阴)。夏锁班(东平)。由翰林家班(肥城)。义气班、陈宝忠班、阎班、葛石店张洪邈班(以上宁阳)。
此外,黄河以北的莘县、临沂地区的费县以及河南的范县、台前(原属于山东)等地,也都先后成立过梆子班社。
大姚班
大姚班约成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人称“三百年江湖大姚班”,据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元在20世纪五十年代说:“姚孔绰是第一代班主,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九代了,到现在已有280多年了。”(如果此说准确,至21世纪初期,巨野大姚班则有近330年的历史了)。大姚班建班时属于科班,全部招收14岁以下穷人家的孩子,在巨野县姚楼坐科学戏,共培养学员六、七期。大姚班在1760年至1949年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培育出不少名艺人,这些名艺人大致分三代,具体为:
第一代有张学为(人称“大麻子”,黑脸),能演各种内容的剧目,后被梁山县大井班聘为教师;岳登鹏(又名“岳十儿”,红脸),擅演《临潼山》等剧,文武皆通,唱作俱佳,人称戏子状元;薛中奎(人称“小黑头”,活杨七),擅演各种剧目中的黑头角色,声情并茂;张西棚(外号二妮,青衣);倪封太(青衣)等。演出水平都相当高,在鲁西南称雄一时。
第二代有宋玉山(又名立楞,青衣),由演《铡赵王》中的包婆出名,在群众中有“金马驹子银铃当,不及立楞一晃荡”之美谈;段广才(又名段桁,红脸),张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斩莫成》等;窦朝荣,自幼入巨野大姚班学艺,初学小生,后改红脸。其唱腔浑厚圆润,高亢激越,擅演《太白醉酒》、《摔琴》、《大辕门》、《两狼山》等剧目;谢瑞春(又名谢兵,红脸),李富贵(外号“二穷儿,红脸),丁宪文(小生,后改黑脸),明全兴(花脸),岳兴路(公子丑),擅演《小锯缸》。
第三代有刘云亭(又名刘三,青衣),能演旦角中的许多角色,唱腔别具一格,擅演《老羊山》、《反西唐》、《贺后骂店》、《樊梨花征西》等剧,任心才(艺名“红十二”,红脸),功底深厚,擅演《吊孝》、《摔琴》、《闯幽州》等戏;李玉亭(小名石头,小生),韩新才(又名韩小,小生),李翠喜(人称老丁,花旦),姚月芝(花旦)等。
大姚班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以“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关”、“五阵”、“六州”最为常见。这些传统剧目剧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大姚班艺人分散到省内各地,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去了郓城,成立了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另一个分支留在巨野,成立了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
大兴班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廪生孔昭荣投资购置戏装道具,在定陶城隍庙组建了一个山东梆子班社,起名孔家班,后为了图吉利,改名“大兴班”。聘请艺人张保山、邵万明掌班,主要演员有郑义山(外号郑二麻子,艺名老先头)、刘明德(艺名刘占儿,红脸)、李秀俊(艺名铁锤,小生)、张保山(艺名老粗,丑)、李月亮(艺名黄马褂,青衣)、王明山(红脸)、李大山(青衣)、小金、小银(花旦)等,阵容整齐,唱作俱佳,声名响遍曹州。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宇宙锋》、《紫金镯》、《一捧雪》、《阴门阵》、《赵高篡朝》等。
1905年,掌班换了李大山(又名李振奎),主要演员增加了侯德山(艺名一阵风,旦)、吴锁(旦)、岳兴(艺名花脸兴)、孔凡海(艺名孔七,武丑)、郭四(艺名郭四大刀,武生)、许忠新(艺名新头,红脸)、刘德润(艺名红脸娃)等。演出剧目三百余出,活动区域由曹州扩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
1921年,掌班又换了李大山的师弟王明山,在他掌班二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新秀,有李迎生(艺名戏子状元)、王金荣(旦)、薛六(生)、刘兆伦(红脸)、张玉彬(净)、高如意(小生)、小才(旦)等。1946年10月,又从河南兰考请来五位女演员,分别是桂云、巧云、爱云、秀云、红云,群众称为“五云”。从此,女演员开始登上大兴班的演出舞台。
在四十年代战争动乱时期,大兴班数易班主,解放后来到菏泽,定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梆子名家

灵魂人物

窦朝荣(1891-1960) 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其唱腔被称为窦派唱腔,山东嘉祥人。10岁入巨野县大姚班坐科学戏。初学小生,后改红脸(老生),20岁成名。1932年窦朝荣进金乡袁班。在袁班十余年,被尊为名副其实的台柱子,名震鲁西南。每次演出,均挂他的名。只要有他演出,场场满座,观众无不拍手叫好;无他上场,概不叫座。在袁班期间,擅演《两狼山》、《洪昌府》、《大辕门》等戏,其演出艺术之高超,唱腔之优美,令人赞不绝口。解放后进入济宁胜利剧团,经民主选举担任了团长。1954年他以《两狼山》一剧参加了华东区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为山东梆子赢得了第一块金牌。《两狼山》是山东梆子优秀传统保留剧目,是窦朝荣的拿手好戏,也是窦派艺术的代表作。在华东区观摩会演时,《两狼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台上台下齐声赞叹,内行外行同声叫好。他的《两狼山》尤其响在鲁西南、苏北、豫东一带,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仰慕窦派的戏迷不计其数,特别是鲁西南,为能看到他演出的《两狼山》,不借披星戴月,步行几十里,乃至上百里一饱眼福。他在华东观摩会演时灌制的《两狠山》唱片,不仅记载了他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58年,窦朝荣由济宁胜利剧团团长调任山东省梆子剧团团长,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正当酝酿把他演出的《两狼山》搬上银幕时,窦朝荣先生却不幸逝世,其舞台艺术形象未能传世。
任心才(1919—1988)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郓城人,其唱腔被称为“任派唱腔”,任心才先生生在戏班、长在戏班,先学花脸,后改须生红脸,在父亲的熏染下,5岁便能模仿名红脸窦朝荣的唱腔,9岁到梁山寿张集井班正式学艺,拜师吴桂远始学花脸,继之又扮演须生,后专攻红脸。十二岁开始挑梁子唱戏,由演《高平关》中的赵匡胤、《辕门斩子》中的杨景、《乱潼关》中的岑彭、《青龙阵》中的孙膑、《反徐州》中的徐达等,崭露头角,挑梁唱戏,故群众送号“红十二”。他嗓音洪亮,唱腔高亢悠扬,摇曳多姿,富有浓郁的山东梆子韵味,,故群众又称他为“任红脸”。他所主演的《闯幽州》、《斩黄袍》、《临潼山》、《辕门斩子》、《诸葛亮吊孝》、《严海斗》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在鲁西南一带家喻户晓。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外他还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生前曾担任有戏曲之乡之称的山东省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郓城县人大代表、郓城县政协常委等职。
任心才先生有一副好嗓子,音域宽广,声腔洪亮,激昂高亢,极富山东梆子的传统韵味。另一方面,任心才先生功底扎实,文武兼备,塑造出了不少具有鲜明人物性格的舞台形象。如他主演的《闯幽州》,当演到杨继业在儿子五郎、大郎败阵回营后的三笑时,他朗声念道:“军营之中只许千声喜,不许一声忧---我看哪个敢哭?都得给我笑,都得给我笑。哈哈,哈哈,哈哈---。第一声大笑,抖髯丁字步亮相;第二声降为悲音笑,叉步托髯;第三声笑,抖盔亮髯,表现出老英雄杨继业的雄心壮志与忧国恨奸的矛盾心理。每演至此,观众无不泪下。

八大名旦

《山东梆子艺术研究》推出了山东梆子八大名旦,她们分别是:刘桂荣、姚月芝、刘桂松、孟玉琴、郝瑞芝、李玉苓、开凤芹及尹爱菊。 
1、刘桂荣:(1930年11月~1998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菏泽人,原山东省梆子剧团演员。幼年学艺,工青衣、花旦。她扮相俊美、做工细腻、韵味醇厚且唱念俱佳。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曾主演过各类剧目百余出,也曾随团多次进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其代表剧目有《墙头记》(饰李氏)、《黄牛分家》(饰大嫂)、《打金枝》(饰公主)、《玉虎坠》(饰王娟娟)、《哭剑》(饰苏妲己)、《五凤岭》(饰吴凤英)、《双枪缘》(饰黄金婵)、《日月图》(饰胡凤莲)、《破洪州》(饰穆桂英)、《春秋配》(饰姜秋莲)、《燕王征北》(饰燕月娘)及《鸳鸯衫》、《万家香》等,她主演的《哭剑》《黄牛分家》《栓娃娃》等剧目,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华东地区戏曲会演,分别荣获演员一等奖和二等奖。曾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
2、姚月芝:(1923年~2006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巨野人。幼学河北梆子,后改唱山东梆子,1964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为师。工青衣、花旦和刀马旦,亦擅演老旦,戏路宽广,可塑性强。其嗓音宽亮,吐字清晰,唱腔委婉动听,她独特的颤音独树一帜。她博采众长,善于融合,其山东梆子唱腔融入了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的优秀元素。其代表剧目有《对花枪》《樊梨花》《麻疯女》以及现代戏《红珊瑚》《桥隆飙》等。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她饰演《对花枪》中的姜桂枝,荣获演员二等奖。曾任山东省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业务团长、济宁市人大代表、嘉祥县政协常委等职。 
3、刘桂松:(1940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郓城人,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传承人之一。出身于梨园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953年参加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开始了艺术生涯。工青衣、花旦。18岁即挑大梁演出,曾担任该团团长。《老羊山》是她的代表作,她所塑造的樊梨花,切合人物实际,形象生动逼真。特别是其中的大段唱腔,吐字清晰,行腔自如,音色柔美,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断音、颤音、滑音等演唱技巧,使唱腔更加清新优美,常常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除《老羊山》之外,她的代表剧目还有《天赐禄》、《贺后骂殿》、《反西唐》、《三省庄》等。曾担任巨野县政协常委。
4、孟玉琴:(1932年~2008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幼年学艺,工青衣、花旦。1948年参加济宁胜利剧社(团),1959年随团调临沂地区山东梆子剧团。其所演剧目甚多,以唱工戏为长。其代表剧目有《樊梨花征西》、《五女兴唐》、《对花枪》、《三省庄》等。1956年,以《栓娃娃》一剧参加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二等奖。曾任临沂市政协委员。
5、郝瑞芝:(1937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河南开封人。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传承人之一,原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团长,现任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幼年学戏,工青衣、花旦。其代表剧目有《春香传》、《盘夫索夫》、《桃花庵》、《挂帅》、《游春》、《画皮》、《丰收之后》《红嫂》等。她唱腔音色优美,行腔委婉,以声传情,唱念俱佳。1956年,参加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
6、李玉苓:(1937年~1994年11月)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济宁人。幼年学艺,工青衣、花旦、刀马旦。她唱腔音色纯正,发音洒脱自如,委婉动听,高亢明亮,且善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安排唱腔。她主演的《三省庄》中黑景芝的一段慢板戏--《夸将》的,集中体现了山东梆子的精华,异常精彩。1960年参加山东省文艺界群英会文艺汇演,获演员表演二等奖。主要代表剧目:《女中魁》、《白蛇传》、《三省庄》等。曾任嘉祥山东梆子剧团团长、书记,嘉祥人大常委。1988年被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7、开凤芹:(1938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巨野人。主工青衣、花旦。1949年入济宁胜利剧团。她嗓音柔美动听,行腔自如流畅,表演细腻传神。其代表作《燕英买母》、《三回头》、《春香传》、《玉虎坠》、《泪洒相思地》、《王宝钏》、《血手印》等。
8、尹爱菊:(1947年~)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山东金乡人。原曲阜山东梆子剧团演员。主工老旦。她的嗓音洪亮,唱腔委婉。代表作有《对花枪》、《杨家将》、《山花向阳》、《沙滩上的白杨》、《闯王剑》等。1988年戏曲演唱大奖赛获特别奖。其主演的《闯王剑》已由山东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 

其他名家

⑴大 生
窦朝荣/ 段 珩/ 许中新/任心才/ 袁福全/李洪福/ 郑西元/ 刘兆伦/ 刘德润/ 窦玉谦/ 周书路/华君武/ 侯景全/ 姬兴起/ 徐延臣/ 王明山/ 曾宪锡/刘玉珍/ 许佛宝/汤庆言/许相云/ 张学保/侯仰存/ 赵立豪/ 王金亭/ 王福科/张贵元/ 张继祥/ 卜令文/张天恩/常兴君/ 曹占民/ 杨宪法/杨圣军/ 赵子正/ 丁连贞/ 王悦营/ 李福全/孟凡义/ 孙发修/ 韩宗荣/ 邵留新
⑵黑 脸
丁宪文/ 张朝云/ 章兆麟/ 张继爱/ 宋贵福/ 王士柱/ 申广雷/王廷臣/ 胡盛奎/刘天成/韩宝来/ 庞洪德 /张永贵/ 贾瑞成/徐淑文/ 张宝军
⑶旦 行
宋玉山/ 薛子玉/ 冯孝顺/ 张福云/张玉合/ 曹连升/ 侯德山/ 闫泰顺/ 刘云亭/ 孟玉琴/ 杨梅兰/刘桂荣/姚月芝/张桂花 /刘玉花 /米玉华/ 刘翠仲/ 郝瑞芝/ 赵秀真/陈文秀/ 李玉玲/ 刘桂松/ 蒋佳荣/ 尹爱菊/ 游遂英/王爱霞/宋其美/ 武兰香/ 林 洁/ 李 红/杜玉珍
⑷小 生
黄儒秀/ 李秀俊/ 丁长岐/ 李云鹏/刘君秋/ 马金兰/ 陈传富/ 杜明亮/ 刘景泰/ 王若河/ 王忠侠/宋福斌/ 张宗信 /刘金兰/孙宝红
⑸丑 行
卢胜奎/ 孙继兴/刘玉朋/ 乔新发/ 安 军/ 陈朋义/赵学义/ 郭玉雪/ 吴德先/任光明/ 邢延明/ 程 涛/李心合/ 范和强
⑹鼓 师
李心刚/ 刘桂荣/李福盛/ 王全荣/ 开瑞宝/ 孙宪权/ 石传荣/ 田和灵/王身健/陈传贵/柴心记/ 李贤生/ 李家芳/张兆祥/何立旺/李显志
⑺琴 师
王桂苓 /王玉平/郭啸玉/ 陈学古 /张玉枝/张玉松 /马士仲 /李延怀 /曹心库 /张占申/毕雨生/杜洪申/张贻君/王化洪/ 田春阁 /冯建仓/张玉勇
⑻青年名演
王淑慧/ 刘太华 /陈凤英/李新花/ 刘丽丽 / 陈德年 / 巩桂林 /孙保全/ 李霞/ 黄河/李继业/ 王 震/刘春兰/ 李 保/ 祝凤晨/ 吕端勇/孙淑霞/ 孙峰 /李文广/ 李娜 / 王道冉 /李军/程体华 /王瑛/刘成贵 /张桂香/侯翠玲 /张尚运 /闫娟 /郭延军/马凤银 /韩小跃 /刘振关/冀梅霞
⑼作曲及其他
高鼎铸/潘思亭/井秋奇

文献

山东梆子介绍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二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 / 1954年11月第1版 / 601页/第433页
山东梆子(高调梆子)介绍&;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工作组调查 纪根垠整理第19页华东戏曲研究院编辑 / 1955年08月第1版 /
齐鲁春晖:山东省农村题材小戏集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113页.--(小戏春晖: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剧本丛书)
山东戏曲音乐概论/高鼎铸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00页.--(戏曲音乐研究丛书)
山东曹县戏曲纸扎艺术/潘鲁生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51页.--(中国民间美术丛书 ;6)
山东地方戏曲唱段欣赏/张大经,高鼎铸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7.--762页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李赵璧,纪根垠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382页
二夹弦唱腔音乐初探/尼树仁编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521页.--(《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丛书》 ;2)
山东三十年戏剧选:1949-1979/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济南:编者,1979.--502页
山东革命小戏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160页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