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养的六个孤儿国家一级演员王宽茶楼卖唱

王宽,出生于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家里很穷。1956年考上了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来到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进藏不久,他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并和自己的小师妹王淑荣喜结良缘,而且一待就是近30年。1982年,夫妇俩转业到了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王宽后来任该团团长。

王宽主攻须生,兼演丑角,先后在《风流才子》、《疯哑怨》、《鸳鸯戏水》等几十部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说:“王宽是豫剧界难得的人才。”王淑荣是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花旦、刀马旦,也演老旦和小生,演技同样引人注目。在戏剧舞台上风风雨雨几十年,二人捧回了100多项大奖,被誉为“豫剧之家”。

1999年1月,已经退休的王宽夫妇回淮阳县郑集乡老家探亲。8岁的袁前良的不幸遭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袁前良出生后8个月,爹就患病死了,未满周岁,娘又远嫁他乡,是爷爷奶奶将他拉扯大的。如今,奶奶重病卧床,爷爷没力气干活了,一家人靠乡亲们的救济度日。
孩子的悲惨身世深深震撼了夫妇俩的心,王淑荣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爷爷,就在爷爷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小前良突然跑上前来,“扑通”一声跪下:“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说完,在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头,心疼得王宽夫妇想立刻把孩子带走。但郑州的家里已经有一个残疾的外孙王海龙,他患了肌肉萎缩症,因父母离异,一直寄居在外公家。每次回老家探亲,家乡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都让王宽夫妇揪心。丧父的王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及汪仪欣仨兄妹先后成为他们捐助的对象。

1999年年底,因为有些孩子仅有的亲人相继去世,王宽夫妇咬咬牙,把5个孤儿接到郑州。三居室的房子,安顿了6个孩子。

供读书教学艺

这些孩子因过早地承担了太多家务,学习成绩都不好。王宽对妻子王淑荣说:“我俩年龄都大了,要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他们长大后也能找条谋生的门路。”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花甲之年学变脸
7年茶楼卖唱,王宽有了很多老顾客,但因戏路不宽,观众群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于是,年过花甲的王宽与时俱进练就了一项豫剧变脸的绝活,使他的表演艺术又上了一个顶峰。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项绝活,很多人都羡慕表演者的神奇之美,但对学习和掌握它却望而生畏。春节期间,王宽老师来到商丘参加了市规划局的春节联欢会,他穿着古装戏服戴着盔甲和脸谱上场,每变一个脸谱,他就唱一段这个脸谱的经典曲目。不仅变脸表演得逼真、一点不留破绽,而且唱段中的唱腔、动作都和脸谱形象结合得很好。10分钟时间,王宽连续变了七八个脸谱,那快捷的手法和沉稳的架势,一点也不像是66岁的老人。

王宽告诉记者,他学习变脸主要是为了不让他收养的6个孤儿辍学,也为了让自己的戏路更宽。去年1月份,66岁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自掏腰包2万元,学习川剧的“变脸”技艺。今年年初,王宽听说四川“变脸王”来郑州,他将其接到家中,虚心求教。变脸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技艺,一是需要扎架子、亮相、身段相互配合;二是讲究快、美、神奇;三是脸谱不一样,亮相、身段都不一样。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然而王宽就是不服输,他从练踢腿、扎架子开始,每天数小时,一天下来,腰、腿、背、膀子疼痛难忍。尤其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往往是大汗淋漓。

经过六七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大功告成,登台表演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能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目前,王宽这种“三合一”的表演方法在全国尚属首例,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花甲之年的王宽在表演艺术上又登上了一个顶峰。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

2005年11月25日,在由国家民政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王宽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此次获得“中华慈善奖”的还有成龙、李嘉诚等名人。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