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圆母亲豫剧梦李思蓓参赛《梨园春》

这次参加《梨园春》,李思蓓选择的唱段多是现代戏,如《香魂女》《风雨故人》等,与一般的选手不同,她在内容和唱腔设计上做了特别的编排,因为多年的异乡人经历令她觉得:“黄华丽、李双江老师曾将豫剧元素用于声乐中,效果非常好。中原戏曲想要走出去,也要有更广阔的改变。”

练功不怕苦

转行依然不怕难

18日晚,河南卫视《梨园春》“中国行”全国戏迷擂台赛上,英姿飒爽的“教导员”打败了沉稳老到的“团长”, 以微弱优势,成为最后一名入围该赛季决赛的擂主。

英姿飒爽的教导员李思蓓才30岁,一张口,就带着专业范儿,她来自兰州赛区,是某部队教导员,虽然在大西北生活了十多年,可却是地道的河南姑娘。果然,在交谈中,东方今报记者得知,李思蓓原来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豫剧世家。
母亲是豫剧演员,李思蓓从小在剧团生活,也造就了她能吃苦的精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学戏苦,只有来自农村的孩子才能坚持,可家庭条件良好、自小在呵护中长大的李思蓓一样不含糊。

“那时候练功练得两条腿青紫,手上的血管被练功用的刀砸得血淋淋的,阿姨家一起学习的孩子受不了走了,可我哭着坚持不走,我的坚持让父母都很吃惊”。李思蓓回忆,那个时候,在她小小的内心里,支撑这份信念的,其实只是简单的喜欢,后来,她以当年第一的成绩考入了省艺校。

毕业后,李思蓓做出了到部队文工团的决定。因为文工团具体工作需要,豫剧出身的李思蓓需要改行学声乐,“刚改时很难,唱出来的歌豫剧味很浓”。

于是,李思蓓有空就坐在宿舍听碟子,一句句学发声位置,一首歌成百上千遍地听,纠正吐字发音,就这样枯燥地反复练习两年后,她参加了央视青歌赛青海赛区选拔,分别在流行、民族、通俗等领域多次取得了一二三等奖。

在西北十年如一日

她活得简单满足

到遥远的西北高原当兵,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年轻时的一段历程,可对于李思蓓,却一去就是十多年。

“刚去那会儿,一路向西,越走人越少,越走心越凉,有些山上连根草都没有……”回忆起十多年前,李思蓓承认,心情也曾低落过。不过很快,她就适应了文工团的工作,“穿上军装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心情别提多充实了。尤其是到基层,给条件更艰苦的战士送去歌声时,觉得特别幸福。”在这样的心态下,李思蓓从普通文工团战士,做到声乐队长,然后是副教导员、教导员。“我是个活得很简单的人,喜欢稳定的生活。任何工作,只要你投入,都能干得出彩。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偏远地区。”

身为教导员的李思蓓,工作是怎样出彩的呢?这从她每天电话不断就可以看出一二。

“我们队的小战士有心事都喜欢找我倾诉,离开这几天,每天也要和我通电话。”李思蓓告诉记者,因为部队特招的文艺兵都很年轻。“多数90后小战士都是独生子,最小的甚至是96年、97年出生的。他们离家远,心里想法又多,所以和他们的沟通一定得用心交流,决不能简单粗暴”。

她给记者举例,“很多学声乐的小女孩,学院派气息浓,经验却少,大舞台上不去时,就会自卑,哭鼻子。我就给她们讲我转行那两年遇到的难事,用自己的经历劝解她们。很奏效。”讲起这些,李思蓓的声音中透着一种简单的快乐与满足。

多年异乡生活她终不忘家乡戏

十多年前,李思蓓在省艺校上学时,结识了一位恩师——王伟。彼时,恩师的谆谆教导令她迅速成长,而毕业后,虽远隔千里,可感恩长情的李思蓓却一直和恩师保持着联系,每年仅有的十几天探亲假,她一定会抽出一天到恩师家看看。

这次参加《梨园春》,因为部队工作繁忙,恩师王伟专程赶到青海去指导李思蓓并联系唱段。在这种传承和感恩的影响下,尽管改行声乐,这些年,李思蓓却从未将家乡戏放下,闲暇时,她依然爱听豫剧、学新段子。

到偏远基层哨所慰问,遇上一些演出机会时,她都会给大家唱上两段,而熟悉的乡音乡情总能令远离家乡的河南战士热泪盈眶。

这次参加《梨园春》,李思蓓选择的唱段多是现代戏,如《香魂女》《风雨故人》等,与一般的选手不同,她在内容和唱腔设计上做了特别的编排,因为多年的异乡人经历令她觉得:“黄华丽、李双江老师曾将豫剧元素用于声乐中,效果非常好。中原戏曲想要走出去,也要有更广阔的改变。”

她的改变也得到了专业评委们的认可。赛后,在台下,老师们握着她的手称赞:“你把豫剧唱得很洋气,听着很舒服,你的思路值得借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