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人才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变形

安徽省文联组联部主任王长安在调研中发现,黄梅戏人才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变形,在所有人才储备中,演员的储备最丰。在演员储备中,花旦储备最厚,尤以年轻女演员数量最多。这使得剧院表演的路子越走越窄,剧种承载题材的能力越来越弱,剧种的表现风格也因此越来越趋于扁平和单一,基本上公子小姐戏,院团之间所拿出的剧目也就大同小异,无法形成独特个性。从所获得数据看,除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还有两位刚入行的青年编剧外,其余所有院团均无编剧,有一名导演的院团也只有5家,更为严重的是院团里已经没有了专职作曲,剧种的原创能力因此极度萎缩。这些年来,黄梅戏几乎所有的新剧目生产都要外请编剧和导演。近三年内,尽管绝大部分的院团都有新进人员,然而却没有编剧导演和作曲进入。据对市级8个以上黄梅戏院团的统计,近三年共吸收各类人员83人,其中演员57人,占全部新进人员的68.67%,剩余的26人尽管分布较广,有乐队,有舞台美术,有行政人员,但是一个编导都没有,这就预示着黄梅戏的原创能力不足,今天不足,即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容乐观。


王长安认为:一个成熟的剧种应当有自己的主创人员,就像一个好的企业应当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一样。

黄梅戏这些年可能是演出市场还比较看好,创作新剧目的欲望不是很强烈,演老戏成本低还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创新作投入大风险高还可能丢失票房。所以这些年来除了参加艺术节、戏剧节、调演、汇演和各类评奖等特殊需要外,一般都鼓不起创作的劲头,即便偶尔有了冲动想搞一下创新,又因想得到财政的支持而异化为领导的政绩工程,非艺术的因素直接解构了作品的艺术精神,瓦解了新创剧目的受众亲和力和市场号召力。凡这样的剧目大都是抱定了孤注一掷的赌徒心态,外请编剧、外请导演,倾全团之力和一地的全部文化财力背水一战,结果是无论获奖与否,剧团皆元气大伤,正常的艺术生产秩序被打乱,创作生态被破坏,只能再次证明创作新作投入大、风险高,还得回到老演老戏上来。新剧目的创作、新产品的开发在剧院创作始终未成为一种艺术发展的常态机制,创作人员也就自然显得可有可无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