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市罗河赣剧团的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

近日,余江县洪湖乡曾家村新落成的村民文娱中心日日爆满,全省十佳民营院团——贵溪市罗河赣剧团的演出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原先预定的11场戏场场爆满,最后加到13场才结束。成立30年来,贵溪市罗河赣剧团穿行于贵溪及周边10多个县市乡村,为群众演出超过1万场次,观众人数达800多万人次,丰富了一方百姓的文化生活。

为热爱而坚守

贵溪罗河镇是当地有名的赣剧之乡。上世纪70年代赣剧发展鼎盛时期,全镇有10多个赣剧团,它们大多是以村小组为单位开展演出的民间艺术团体。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电视及流行音乐的冲击,民间赣剧团队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农村兴起打工潮流,演出人才流失严重,农村赣剧团基本被迫解散。赣剧演出跌入了发展的最低谷,这让那些习惯了听赣剧的村民非常失落。

罗河赣剧团就是从这个低谷中走出来的产物。村里剧团散了,但每个村总有一部分喜欢舞台的演员还想演戏。罗河赣剧团创始人彭圆兰瞄准了这部分人群,自小在赣剧团里长大的她一直是罗河镇姚家村赣剧团的台柱子。1982年,村里的赣剧团解散后,彭圆兰从各村网罗跟她一样爱唱戏的村民,成立了一个新戏班子,就是现在的罗河赣剧团。

组织一个剧团容易,可要保证一个剧团正常运转却非常艰难。作为一个民间剧团,罗河赣剧团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没有固定的演出市场,就连最基本的排练场地都没有。剧团演出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的几个月时间。剧团人员大多是农民,农忙时下地,农闲时演戏,很难有集中的排练时间。大多是戏演到哪儿,排练场地就在哪儿。上午排练,下午、晚上演出。剧团请不起固定的师傅,演戏靠的是以老带新,几个台柱子个个都是兼职的师傅。只要剧团来了新人,大家有时间都会你一招我一式地教。由于是民间剧团,演员都是临时的,常常是今天来了,明天走了,每次演出都不固定。在剧团里一个人常常必须会几个角,有人临时请假了,或是不干了,就得顶上去。

齐心协力渡难关

据剧团团长彭圆兰介绍,剧团最困难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演出市场很小,一出戏报价最低的只有不到1000元,除去一些必要的开支,赚不到钱不说,有时候还得倒贴一点。最萧条时剧团只有十七八个演员,有时人员实在转不过来,奏乐的人都得跟着跑龙套。不过,剧团从未因困难而终止过演出。因为剧团的人都喜欢演,他们把剧团看成是自己的家。1994年年底,剧团因为没钱发不出工资面临倒闭,为了剧团能生存下去,演员们集体放弃了工资。今年45岁的杨世昌是上饶铅山县人,1988年来剧团后一呆就是20多年。谈到这么些年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能为群众演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谈到这点,团长彭圆兰深有体会。这么些年来剧团能走过来,就是因为无论剧团遇到什么难题,演员们总是能和剧团一起担当。签演出协议没有车,他们就步行、骑自行车;剧团演出没有车辆,换场时他们就自己用车推、用手抬、用肩扛。最困难的一年由于没拿到演出合同,他们在一乡镇租了个场地自行卖票,结果只坚持了18天。每天卖票收入不超过300元,除去伙食费,剩余的钱还不够支付剧场租金。

迎来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多,各村基本有了固定的文化娱乐中心,看文化演出成了村民的固定节目,罗河赣剧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由于剧团从未停止过演出,演员功底扎实,罗河赣剧团在附近几个县市农村影响力很大。剧团演出费提高了,演出场次增加了,但常常还是这边演出没结束,那边电话就来催了。目前剧团32名演员,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才18岁,有几个还是上饶戏剧学校的毕业生。

剧团红火了,对自身演出的要求却更高了。为进一步提高剧团演出水平,剧团特意编排了符合当前时代内容的新戏,并凭借反映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戏《拆院墙》,一举获得2008年武陵“育名花”艺术节金奖。剧团还投入10多万元,添置了灯光、显示屏、音响等现代设备,戏曲观赏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受群众喜爱。目前演出拓展到福建光泽、上饶、东乡、景德镇等周边县市。今年5月,剧团被评为全省十佳民营院团。10月份以来,剧团已演出154场,按每场500个人计算,观众就达7万多人次。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