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的春天

地方戏是一种植根民间,颇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仅在山东一地,地方戏的种类就有大概三十余种:即墨柳腔、胶州茂腔,鲁南的柳琴戏,淄博的五音戏,还有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等等。如今这些地方戏曲真的只能进博物馆了吗?您还会去听戏吗?山东卫视《调查》栏目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

通过记者随即采访发现,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普通观众中喜欢戏曲的还是以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居多。他们能试着说出几种地方戏的剧种,而年轻人,普遍觉得戏曲跟他们的距离有点远。不过这并不等于说戏曲就没市场了。这一天,泰安山东梆子的演出队来到了泰安角峪村,室外温度零下二度,但得知有省剧团来演出,老百姓还是抱着马扎一早赶来看戏。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山东地域特征。

在山东农村有这样的顺口溜:“犁着田,耙着地,谁不会唱两句梆子戏。”山东梆子由秦腔衍化而来,明末清初之际,秦腔流入山东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形成山东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流行面积很广,以菏泽、济宁、泰安、聊城等地为中心,特别在鲁西南县城、乡镇深受欢迎。

不光是山东梆子,很多地方戏曲在建国之后都曾经历过一段繁荣。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郎咸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享誉全国。

《李二嫂改嫁》这一剧目在当时,对国家宣传新的婚姻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那个特定的时期需要这样能让老百姓接受的剧目。1957年,改编成电影的《李二嫂改嫁》荣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再说柳子戏,这个戏种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都很陌生,但它经考证过的历史有将近五百年。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中的“东柳”指的就是柳子戏,它是中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子戏是从元曲发展过来的,在明朝前半期非常盛行,叫弦索官腔。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丰腴,同时大家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现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手拿遥控器或者动动鼠标,就可听到或高雅或通俗的音乐,可以欣赏明星一流的演技,可以浏览全世界大腕们的风采。影视剧的冲击,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大餐。作为本土文化的地方戏曲一时间却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空间了,地方戏曲剧团大多开始变得不景气,虽然坚持排练和演出,可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看戏的热情都不是很高,那么,这些地方戏的生存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艺术表演团体调整改革,全省各地市县梆子剧团相继撤销。泰安山东梆子剧院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是在90年代初,剧院改革成差额事业单位,加上戏剧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发展非常困难。

宋福斌在2005年接任山东梆子剧院院长的职务。当时他接手的时候,剧院的账本上只有600块钱,内外债200多万,演职员的工资发不出来。所谓的工资实际上就是60%的工资,但就是这样也发不出来。后来又有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险以后,应支付的钱款就更多了。当时有的演员都干了30多年了,特别是些台柱子,国家一级演员的工资才一千多元,实际上国家一级演员的全额工资应该在六千多元。如此一来,演员的积极性很难提高。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自主招生和当时的泰安艺术学校联合进行培养,招了57个人,培养出来回团,到团以后因为没有编制,每个人300块钱都发不出来,300块钱能干什么?现在走的还剩30个人。

情况直到2008年开始有所改善,因为在那一年国家实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些院团由原先的差额单位,变成了由国家全额拨款的单位。

在目前保留的24个地方剧种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4个。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名录,但没有专业剧团的有10个,其中,皮影戏、一勾勾、大弦子戏、木偶戏、王皮戏5个剧种有传承人,蓝关戏、东路梆子、鹧鸪戏、周姑戏、蛤蟆嗡5个剧种没有传承人。44个专业院团中,能坚持艺术创作正常开展排演的只占30% 。

现在剧团在山东省的形势越来越好,为了十艺节,财政上投入也很大,目前的困难不再是缺钱,而是缺好的剧目。有戏就得有人,一个剧种和剧团传承、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

从前戏曲剧种接班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艺人子弟,世代相传;二是剧种学校或剧团招生培养。现在两方面都出现生源紧缺状态。戏曲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招收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1至13岁,超过这个年龄,基本功就不扎实。因为戏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5年至8年,不能急功近利。

完善戏曲教育体系、拓宽招生渠道,为地方戏曲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成为戏剧发展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演员,地方戏编剧、导演、作曲都面临青黄不接、人才短缺的困境。

培养一个柳子戏的编剧太难了,并不是大学编剧专业毕业的人就能写东西,因为编剧得经过实践,经过多年积累,有的还需要懂戏,甚至演过戏才能写出好的剧本,上学和在院团实践是两回事。有的编剧不愿意写戏曲剧本,都去写电视剧了,电视剧来钱快,戏曲剧本达到一个优秀很难,因为编剧一个剧本写好才多少钱,影视剧他写一个戏多少集就来钱很快,所以这个戏曲编剧缺少,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全国都是这样,普遍现象。

对戏剧而言,最能代表一个剧种特色的东西就是音乐唱腔,对于山东地方戏来说,戏剧作曲人员也十分匮乏。这与整个戏曲近年来的不景气有直接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戏曲作品是一项比较难学、难掌握的一门知识。首先必须熟知你所掌握的这些剧种的传统,仅仅掌握戏曲本剧种的传统遗产还远远不够,还得必须掌握一些现代的作曲技法,只有这两个方面全都掌握了,你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合格的戏曲作曲人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有一定的难度。

经费不足、市场萎缩、人才短缺,已经成为羁绊山东地方戏曲发展的三大难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一些面临危险的地方戏重新焕发生机,政府的支援也让一些剧团走出关门的窘境,钱的问题稍稍得到解决。但即便是历史再悠久的剧种,只是眼巴巴坐等非遗来保护的心态,并不是这个剧种摆脱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根本之道。地方戏的发展需要他救,但也要自救。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借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上世纪50 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 多个,而到了今天,全国除了大约有60 到80 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大多数剧种实际上已经消亡或者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对于一些濒临消亡的剧种而言,政府的保护是首当其冲的。对于一些稍有规模的剧团来说,在得到保护的同时,更要追求创新和发展,当然也不能丢掉一个剧种最精华的部分。剧团要出人才、出好戏,既要有经典的原汁原味的保留剧目,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新鲜题材。地方戏只有追求发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发展着的建设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