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评剧《小女婿》

因为岳父和二舅来沈阳,4月2日晚,陪同他们去辽宁大剧院看了一场现代评剧《小女婿》。评剧《小女婿》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会上获得一等奖。是韩少云和小白玉霜的代表作品。距离现在已经有60年的时间了,是不是还能够赢得观众的喜欢呢?尤其是身居都市的人们,戏曲已经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他们该如何欣赏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辽宁大剧院。时常听人说,如今的戏曲在都市已经死了,这未免太过悲观和武断了,但是萧条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东北,代表大东北的文化符号似乎只有二人转了。每次在外面,听人家这样说,心里都非常不是滋味。我不是反感二人转艺术,我想说的是东北的文化其实范围很广,尤其是在艺术方面,这块土地上的艺术形式很丰富的。全国人民都认为二人转才是东北唯一的文化符号,多少叫人感觉到一丝淡淡的无奈和忧患。不是我们多么的封闭,就是现在的人该有多么浮躁。

这个夜晚,我感受到了一点温暖。辽宁大剧院座无虚席,演出间隙掌声不断。虽然观众群中老年怀旧者居多。但是也不乏年轻观众,一些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也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现场的气氛不错,掌声很热烈。

60年前的老戏,这次演出非常成功。60年前,自由恋爱该是多么前卫的一件事情,放到今天看着也不感觉滑稽。沈阳评剧院有一群非常值得尊重的艺术家,他们坚守评剧的艺术舞台,为广大观众奉献精美的精神食粮。还有这次演出季,惠民演出,低票价的行为,实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传统戏曲的魅力在喧嚣的都市展现,能够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实属不易。

作为一个年轻的编剧,我的理想是涉足戏曲创作。我知道自己的基础差,底子薄。好在还年轻,还有学习的拼劲。这个评剧十一场,演出时间很长,达到了两小时四十多分钟。这场演出很好的继承了原来的传统,没有做过多修改。但是感觉时间的仄长,还是影响观赏效果。合理压缩演出时间,掌控在两小时左右效果会更好。戏曲在演出的过程中,有传承,也应该有创新,根据今天的观众欣赏习惯,可以做些必要的调整。

主演的唱功不断获得观众的掌声,“陈快腿”和“杨发”的表演也赢得了众多的笑声和掌声。这两个配角的表演锦上添花,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间要是压缩的话,我想剧情就更加紧凑了。评剧的结尾,妇女主任和区长的出现,其实是重叠的人物。都是正面人物站出来说话呗,不妨去掉一个。这个区长因为一出场,一些观众笑场了。80后的观众觉得滑稽,我岳父和二舅觉得区长压不住阵脚,说话虽然气宇轩昂,却没有足够的磁场。

区长的台词照搬原来的慷慨激昂,毕竟60年了,真的有点忍禁不住。第二天的报纸报道,一些年轻人感觉这段相当搞笑。我觉得既然不适应,不如修改掉。原本这个情节就消弱了戏剧性,图解政治化。

这次演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舞台的整体不协调性。写实和写意结合的不好。时而是大幕一拉,一桌一椅;时而是村头小河流水,相当诗意。这样的处理看着不舒服,统一一下会更好看些。现在是幕后的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不时露出急跑而下的工作人员,不时伸出几只拉幕的手来。

演出结束,观众送上一束束鲜花。好的艺术,还是为老百姓喜爱的。走出大剧院,灯火璀璨,附近都是看戏散场的观众,打不到车,我们步行在街头。二舅和岳父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而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为他们——这些最普通的老百姓写一出好看的戏呢?像评剧《小女婿》这样,60年魅力不减。

向他们致意——沈阳评剧院的演出,在这样一个早春的四月里,给了我们心灵上的温润。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