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锦霞把“德艺双馨”作为追求目标
早在 80 年代初,有一次舒锦霞赴上海演出,有好心人劝她去拜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为师,且愿意为她引荐,但被舒锦霞拒绝了。为什么呢?她说,一怕自己功底浅,在高徒如林的王派门下会有自卑感;二是怕拜名家为师会有借老师之名沽名钓誉之嫌。但婉谢别人美意的同时,她却在心底里埋下了另一个愿望:当有一天我有成绩的时候,我一定会堂堂正正地去拜师的。白驹过隙,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多年,1997年,在越剧之乡舒锦霞和王文娟老师会面了,王文娟对舒锦霞以前饰演的几个角色表示极为欣赏,这次又听了她的 MTV《焚稿》,十分满意,特别是她增加了两个二声部,十分有创意。这次,她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位徒弟。这年末梢,舒锦霞还专程赴上海去王老师家求艺,带回了老师多年来的经典唱段。
舒锦霞说她之所以如此挚诚地拜王文娟为师,还出于对王老师人品的仰慕。拜师时的磕头礼,人家都是三个,而舒锦霞磕了六个。她说:“三个是为老师的艺术,另三个是为老师的人品。”王老师与故乡领导的那次会谈更让舒锦霞心潮起伏。王老师一遍地请求领导多关心民生疾苦,多为农民办实事,她还从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中拿出4.5万元支援村里修水库。老师对农民、对家乡那片土地的深情使舒锦霞热泪盈眶。
救火英雄孟小波救火受伤的报道见诸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舒锦霞为英雄的壮举所感动,专程前往探望,赠送他 VCD 影碟机和自己的越 剧、歌曲盒带和 CD、VCD碟片,并在病床前为其演唱,深深感动了孟小波和当地的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舒锦霞同样也关心希望工程,1998 年,她与浙江衢县石梁镇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结对子,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 2001年,新年刚过,舒锦霞就参加了“过年不忘孤儿”暨中华慈善艺术团成立活动,加入到中华慈善艺术团的行列中,成为该团的首批团员之一。
翻越剧舞台霞光
1999年12月,舒锦霞随团到欧洲访问。无论在巴黎还是在马德里、巴塞罗那、布鲁塞尔,只要她一出场,伴随她的就是如潮的掌声――她那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唱腔,严谨、典雅的台风,多才多艺的气质,热情爽朗的性格,让热爱祖国戏曲的欧洲华人为之倾倒,也使对越剧艺术十分陌生的欧洲观众大开眼界。
在2000年8月下旬举行的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温州新编南戏系列剧目展演期间,温州又掀起一股舒锦霞热――越剧爱好者争相观看她主演的新编南戏《白兔记》。观众被她那富有激情、丝丝人扣、细腻传神的表演和动人唱腔所折服;几位越剧爱好者自己看了还不过瘾,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她的风采,又自费包下一场;中央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舒锦霞主演《白兔记》的专题新闻;参加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观摩了《白兔记》的演出后,无不盛赞舒锦霞的表演。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说:“《白兔记》演得太感人了,像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看后也掉了眼泪。它深切地表现了亲情…… ”韩国一位研究戏剧的博士看见舒锦霞在用手机,向她伸出大拇指,笑道:“ 啊,李三娘 (《白兔记》的女主人公 ) 当年要是有手机,也不要等 (丈夫)得这么苦,害得我们都哭了 !”
在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除《白兔记》外,还有5台新编南戏展演。在这6台戏中,要数《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的戏最重:她那大苦大悲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感情纠葛,要求演员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激情和高度的爆发力以及驾驭人物性格发展的能力。而剧中用于烘托女主人公形象的外加的因素就少得可怜,李三娘所处的规定情景几乎离不开小小的磨房和挑水的井台,人物形象的树立全凭演员内心的深刻体验和传神的诠释,因此,要深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而这对于已经十余年未演古装戏的舒锦霞来说,不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她作为温州越剧团的特邀演员,下车伊始,就赶紧练台步、水袖等基本功。舒锦霞一边向《白兔记》的编剧请教,一边悉心研读剧本,把握全剧的基调,深入分析李三娘的人物形象。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温州越剧团招待所的小房间里,一心一意静下来塑造李三娘。白天捧着剧本想李三娘,晚上醒来还是想李三娘.....
舒锦霞认为,演唱不是为唱而唱,唱无非是语言的夸张,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她根据剧情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需要,在王派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出新,或融入其他流派唱腔。如剧情表现李三娘发现丈夫刘知远已经另娶,冤屈难诉,心冷如冰,这时,出现了一大段难度很高的反映李三娘十六年苦难人生、百感交集的无伴奏清唱――这大段清唱舒锦霞由 慢到快,声情并重,字字凝血,句句含泪。800座的温州东南剧院全场屏息聆听……更有难度的是,在这段清唱之后,要立即与大乐队的伴 韵合拍。人们看到,当大乐队奏出烘托李三娘心境的激愤音乐时,似乎已走到了人生之路尽头的李三娘张口无声,身子因绝望、痛苦而颤抖……舒锦霞把唱腔塑造人物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白兔记》最后一场,当李三娘与儿子咬脐郎见面,蓄积了十六年的母子之情顷刻爆发,舒锦霞唱到“天下万物皆可抛,抛不开十指连心血脉相依骨肉情深日思夜想的我儿咬脐…… ”时,最后一个字唱出了全剧的最高音,把剧情抛向了高潮,引起强烈共鸣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为了把李三娘塑造得血肉丰满,舒锦霞不光自己潜心钻研,还虚心请教老师王文娟,把她请到温州看彩排、看公演。王文娟对自己的高足向来关爱有加,她不顾 75岁高龄,冒着酷暑,飞来温州。进了剧场,王文娟就从李三娘的造型开始,与舒锦霞一起探讨角色的创造。演出开始后,王文娟手拿纸笔,随时记下自己的观感。当晚回到宾馆,师徒俩不顾疲惫,又探讨起表演、唱腔、念白等艺术处理问题,直到次日凌晨 2 点,仍意犹未尽。 7月下旬,舒锦霞又前往上海王文娟家,王家的客厅成了师徒俩的排练场。舒锦霞在现场安上录音机,把王文娟的一言一语都录下来。她们不厌其烦,把《白兔记》中李三娘的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念白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琢磨,力臻完美。就这样,黄浦江畔,越剧两代名演员的汗水和角色的泪水滴落在地板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舒锦霞因成功塑造了李三娘这一形象,而众望所归地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折桂。
中国曾产生过标志越剧艺术鼎盛时期的以“越剧十姐妹”,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舒锦霞作为“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之一,面对近年来越剧舞台的不景气,并没有丝毫丧失信心。“希望用我的歌声,以浓郁的江南风格、创新的艺术特色,表达我与您息息相关的艺术情怀。”舒锦霞用勤奋为纤,拖走岁月的沉舟。从艺二十年来,她以坚定的信念向着一个方向前进,用一行行足印留下许多关于江南越剧的传说。她不断地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始终以一种奋斗者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舒锦霞说她之所以如此挚诚地拜王文娟为师,还出于对王老师人品的仰慕。拜师时的磕头礼,人家都是三个,而舒锦霞磕了六个。她说:“三个是为老师的艺术,另三个是为老师的人品。”王老师与故乡领导的那次会谈更让舒锦霞心潮起伏。王老师一遍地请求领导多关心民生疾苦,多为农民办实事,她还从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中拿出4.5万元支援村里修水库。老师对农民、对家乡那片土地的深情使舒锦霞热泪盈眶。
救火英雄孟小波救火受伤的报道见诸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舒锦霞为英雄的壮举所感动,专程前往探望,赠送他 VCD 影碟机和自己的越 剧、歌曲盒带和 CD、VCD碟片,并在病床前为其演唱,深深感动了孟小波和当地的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舒锦霞同样也关心希望工程,1998 年,她与浙江衢县石梁镇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结对子,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 2001年,新年刚过,舒锦霞就参加了“过年不忘孤儿”暨中华慈善艺术团成立活动,加入到中华慈善艺术团的行列中,成为该团的首批团员之一。
翻越剧舞台霞光
1999年12月,舒锦霞随团到欧洲访问。无论在巴黎还是在马德里、巴塞罗那、布鲁塞尔,只要她一出场,伴随她的就是如潮的掌声――她那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唱腔,严谨、典雅的台风,多才多艺的气质,热情爽朗的性格,让热爱祖国戏曲的欧洲华人为之倾倒,也使对越剧艺术十分陌生的欧洲观众大开眼界。
在2000年8月下旬举行的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温州新编南戏系列剧目展演期间,温州又掀起一股舒锦霞热――越剧爱好者争相观看她主演的新编南戏《白兔记》。观众被她那富有激情、丝丝人扣、细腻传神的表演和动人唱腔所折服;几位越剧爱好者自己看了还不过瘾,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她的风采,又自费包下一场;中央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舒锦霞主演《白兔记》的专题新闻;参加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观摩了《白兔记》的演出后,无不盛赞舒锦霞的表演。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说:“《白兔记》演得太感人了,像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看后也掉了眼泪。它深切地表现了亲情…… ”韩国一位研究戏剧的博士看见舒锦霞在用手机,向她伸出大拇指,笑道:“ 啊,李三娘 (《白兔记》的女主人公 ) 当年要是有手机,也不要等 (丈夫)得这么苦,害得我们都哭了 !”
在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除《白兔记》外,还有5台新编南戏展演。在这6台戏中,要数《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的戏最重:她那大苦大悲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感情纠葛,要求演员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激情和高度的爆发力以及驾驭人物性格发展的能力。而剧中用于烘托女主人公形象的外加的因素就少得可怜,李三娘所处的规定情景几乎离不开小小的磨房和挑水的井台,人物形象的树立全凭演员内心的深刻体验和传神的诠释,因此,要深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而这对于已经十余年未演古装戏的舒锦霞来说,不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她作为温州越剧团的特邀演员,下车伊始,就赶紧练台步、水袖等基本功。舒锦霞一边向《白兔记》的编剧请教,一边悉心研读剧本,把握全剧的基调,深入分析李三娘的人物形象。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温州越剧团招待所的小房间里,一心一意静下来塑造李三娘。白天捧着剧本想李三娘,晚上醒来还是想李三娘.....
舒锦霞认为,演唱不是为唱而唱,唱无非是语言的夸张,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她根据剧情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需要,在王派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出新,或融入其他流派唱腔。如剧情表现李三娘发现丈夫刘知远已经另娶,冤屈难诉,心冷如冰,这时,出现了一大段难度很高的反映李三娘十六年苦难人生、百感交集的无伴奏清唱――这大段清唱舒锦霞由 慢到快,声情并重,字字凝血,句句含泪。800座的温州东南剧院全场屏息聆听……更有难度的是,在这段清唱之后,要立即与大乐队的伴 韵合拍。人们看到,当大乐队奏出烘托李三娘心境的激愤音乐时,似乎已走到了人生之路尽头的李三娘张口无声,身子因绝望、痛苦而颤抖……舒锦霞把唱腔塑造人物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白兔记》最后一场,当李三娘与儿子咬脐郎见面,蓄积了十六年的母子之情顷刻爆发,舒锦霞唱到“天下万物皆可抛,抛不开十指连心血脉相依骨肉情深日思夜想的我儿咬脐…… ”时,最后一个字唱出了全剧的最高音,把剧情抛向了高潮,引起强烈共鸣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为了把李三娘塑造得血肉丰满,舒锦霞不光自己潜心钻研,还虚心请教老师王文娟,把她请到温州看彩排、看公演。王文娟对自己的高足向来关爱有加,她不顾 75岁高龄,冒着酷暑,飞来温州。进了剧场,王文娟就从李三娘的造型开始,与舒锦霞一起探讨角色的创造。演出开始后,王文娟手拿纸笔,随时记下自己的观感。当晚回到宾馆,师徒俩不顾疲惫,又探讨起表演、唱腔、念白等艺术处理问题,直到次日凌晨 2 点,仍意犹未尽。 7月下旬,舒锦霞又前往上海王文娟家,王家的客厅成了师徒俩的排练场。舒锦霞在现场安上录音机,把王文娟的一言一语都录下来。她们不厌其烦,把《白兔记》中李三娘的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念白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琢磨,力臻完美。就这样,黄浦江畔,越剧两代名演员的汗水和角色的泪水滴落在地板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舒锦霞因成功塑造了李三娘这一形象,而众望所归地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折桂。
中国曾产生过标志越剧艺术鼎盛时期的以“越剧十姐妹”,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舒锦霞作为“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之一,面对近年来越剧舞台的不景气,并没有丝毫丧失信心。“希望用我的歌声,以浓郁的江南风格、创新的艺术特色,表达我与您息息相关的艺术情怀。”舒锦霞用勤奋为纤,拖走岁月的沉舟。从艺二十年来,她以坚定的信念向着一个方向前进,用一行行足印留下许多关于江南越剧的传说。她不断地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始终以一种奋斗者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