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秦腔随想曲

振兴秦腔随想曲

(一)引 子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是西北人民迸出的心声,是秦人辛勤生活的伴侣,是代代相传、萦绕千百万人耳际的一阕妙曲,是扎根于黄土地深层的参天大树,是香飘万里久开不败的艺术之花。

在农村,儿童是伴着秦腔长大成人的,青年是伴着秦贮耕犁锄耙、播种收割的;老人过世了,人们还要用激越的秦腔为他们送行。以见,秦腔是秦人的灵魂,乡音的标帜,乡情的喷涌;是秦地人民智慧的闪光,力量的爆发,个性的释放,风采的外露。如今,它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珍品,是先辈们历经数百年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弘扬、发展这一光辉的文化遗产,是秦人后辈们的光荣使命。

(二)主 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秦腔艺术、秦腔剧团,以及秦腔观众诸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困扰秦腔发展的问题。学习川剧振兴经验,陕西省委、省政府于1983年提出“振兴秦腔”的口号,并于1984年3月成立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各项振兴工作,这是适时的,正确的。其机构应于保留,其经费应予保证,其工作应予坚持,其改革应予深化。如果丢掉这一工作,全省文化艺术工作,将会受到严重损害。如果不抓紧振兴秦腔,就会脱离群众。

(三)经 验

十年来,领导、专家、群众共同总结出的振兴秦腔的基本经验,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经验是: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证,剧本是基础,人才是根本,音乐是先导,理论是指南。还应再加两句:群众是动力,改革是出路。

近几年,我省群众性的秦腔演唱活动,风起云涌.席卷三秦。各种大赛活动,频频举行;电台、电视台的秦腔播放,有增无减;农村、城市的秦腔自乐班,异常活跃;新的秦腔剧目,连连出台;戏校教学、理论研究、宣传、出版以及戏、企联姻等方面,空前发展。这些,均生动地表明,只要有听众,有观众,有众多的业余演唱家,有热心的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各界群众的支持,秦腔就不会衰落,更不会消亡。只要有方兴未艾的群众演唱活动,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从而启发、促使党政领导、文化部门、专业戏曲团体以及宣传理论研究单位去思考,去引导,去组织,去探索振兴秦腔的新路,从而促进秦腔艺术的改革、振兴、繁荣和发展。

如果把秦腔艺术比作大树或鲜花,那么群众就是使其赖以扎根、生长、繁茂的土地。有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和促进,秦腔这棵艺术之树,是会年年长青,岁岁结果的。

(四)改 革

十年经验还表明.不推行改革,秦腔就难以振兴。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振兴秦腔的工作,就必须开拓新路。这就是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艺术规律的改革开放之路。凡违背这一规律的作法,是应该终止的。

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秦腔主要载体的剧团的体制改革;二是显示秦腔艺术特质美的秦腔艺术本身的改革。剧团体制改革,要立足于搞活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艺术生产力,达到繁荣戏曲艺术的目的。秦腔艺术本身的改革.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辨证关系,要解决适应现代观众审美观的问题,解决舞台演出与广大观众长期谐和共鸣,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秦腔艺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问题。

只有这两方面的改革深化了,搞好了,振兴秦腔才有出路。否则,就会进入死胡同。

(五)剧 本

剧本是基础.这是戏曲工作者的共识。没有一个好的剧本,音乐、舞美、导演、演员等方面再好,都是不会真正感人的。以演员的表演为例,好剧本可以造就一个演员,使他名声大震,飞黄腾达;差的剧本可以损伤一个演员,使他名声受损,一落千丈。一些名演员被冠以“活周瑜”、“活曹操”的美誉,首先是由于好的剧本为其提供了施展表演才能的必备条件。即使被誉为“十三红”“盖陕西”之类的演员,当人们评价他们的时候,总是同他们演出的剧目相联系的。观众可以从容地列出每个名角的代表作或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生动的佐证。

一批批久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是戏曲精品的杰出代表;一批优秀的折子戏或选场戏,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在舞台上综合性的总体展示,都是以剧本为基础的。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中,吸引观众的,是剧本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感人至深的,是因情节驱使的的人物通过唱腔、道自的表达而从心底里喷发来的激情。即使是系中某个精彩的唱段,那也是以剧本精美的唱词为感人的出发点和爆发点的。如果没有动人的唱词,哪能有动人的唱腔呢?。因此,聪明的团长和剧作家们,总是把剧本创作作为繁荣戏曲的首要任务的,也总是舍得花本钱,下功夫的。

剧本创作上的“三并举”方针是正确的。但易被忽视的,是传统改编戏。秦腔传统剧目,极为丰富.约有六千多个,仅原省剧目工作室和现省艺术研究所整理出版了的就有一千多个。这是几代戏剧家和广大艺人用心血创作出来又经过抢救而积累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是被人们喜爱并广为传演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现代观众审美观去审视.是需要加以选择、改编和加工的。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加强了,这一大笔遗产,可望重放光彩。“改”,就是改造,就是创新。抓住一个“改”字,就会解决对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问题.就不至于使这笔遗产消声和丢失。

当然.我们的基点还是应该放在现代戏的创作上。纵观中外历史,没有不把现代戏(现代歌剧)的创作纳入主管者和剧作家的首要地位的。对于富有远见、富有激进思想的作家来说,尤为如此。谁能想到,三四十年代前的范紫东先生会动笔去写托尔斯泰呢?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仅易俗社就写了多少部时装戏和现代戏呢?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他总是“社会”的人,是有理想、有追求、对眼前事物总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作为真正的剧作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纷纭的世界,总是最注目、最关心、乃至是最乐予参与的。古人讲的“文以载道”也好,“缘事而发”也好,那都是对创作实践的自然总结。作者写戏,总是有感而发的。或歌颂,或暴露,或讽刺,或鞭笞,总要通过作品来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乃至人生观、世界观,总是要“载”出为文、为戏之“道”的。在这方面,突出地表现在透过现代戏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现代意识。即使选择历史题材、民间传说题材,也还是在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及其喜怒哀乐的。“借古喻今”也罢,“古为今用”也罢,都|是出自这样的基本点。认真地说.不写现代戏,或不用现代戏的观点去写历史剧、古代题材剧的剧作家是没有的。

明清时期的现代戏,今日看来,已视为历史剧;今日的现代戏,历经若干年后,就变成历史戏了。这是用不着说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是处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处在巨大变革和英雄辈出的时代,这就为剧作家们创造了一个大写现代戏的最优越的社会环境。伟大的时代必将产生伟大的作品,而伟大的作品必定是反映这一伟大时代的,也必定是推动这个时代车轮前进的。不朽的剧作家,也必将伴随着这个伟大的时代而诞生,而不朽。我们这一代人,定会看到一出出无愧于这一伟大时代的优秀的现代戏。若干年后,那时的观众也会为这些精美的剧目及其作家们拍手喝彩的。

没有好的秦腔剧本,就无法谈及秦腔的振兴,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六)音 乐

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是同该剧流行区方言有着密切关联的音乐唱腔。秦腔,是秦地之腔,是同关中方言有着密切关联的秦地之腔。因此,秦腔的振兴与否,最本质、最有特征的部分,还是要看它的音乐,尤其要看它的唱腔音乐。从这点来说.十年经验中的“音乐是先导”的这个立论是正确的。

秦腔要振兴,音乐必改革。这似乎是无须争议的事。但这些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改革的成败。秦腔改坏了,改得不象秦腔了,改得群众不买账了,秦腔的名声就不那么好了;改好了,改得秦腔还姓“秦”,而且更加丰富、优美了,听者就越来越多了,秦腔也就越来越兴旺了。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么?

根据鲁迅先生的名篇小说而创作的剧本《祝福》,以及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尽管最早演出的不是秦腔,但改编、移植为秦腔后,却得到了广大秦腔观众的承认,被誉为成功了的“改革腔”、“新秦腔”。致使70年代的一代青年观众,也为之拍手称道,乐于一听,甚至对过去传统的“老秦腔”也觉得不够味,不耐听了。“改革腔”灌输了一代人,“新秦腔”培养了一批新观众,连热恋于“老秦腔”的老戏迷们也由反对到赞成,由抵制到乐听了。就那时的“新秦腔热”而言,你能说不是件好事么?你能说那不是秦腔的振兴与繁荣么?

十年中,有两件事使我至今不忘。一件是1975年我下乡到礼泉时,见许多农民围在一株古槐下听树上喇叭里播出的秦腔戏《祝福》,静静地听,入神地听,连过路的行人也站着听;一件是1991年元旦,省振兴秦腔办在西安解放剧场举行名家新秀秦腔演唱会,当马友仙唱罢《西湖山水还依旧》和《我爹爹贪财把我卖》后,观众振臂连呼“铁梅!”“洪湖!”弄得马友仙下不了台……”。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群众是多么的喜欢这些“改革腔”和“新秦腔”!他们何不赞成秦腔的改革,何不期盼秦腔的振兴呢?它同时说明,音乐的改革对秦腔的振兴,是多么的重要!

一说起改革,就难免要谈及秦腔的优缺点。我总结出秦腔的优缺点是“高、强、粗、直”四个宇。高、强是其长,粗、直为其短。而且提出了“高强不可废,粗直一定改”的主张。

比起北方的戏曲,越、沪、淮诸剧,柔情有余,豪放不足;比起南方的戏曲,我们的秦腔却显得激昂有余,柔情不足。两相比较,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在改革中.应相互借鉴,扬长弃短。秦腔以“高、强”为显著特征,此所谓“大起大落”、“激越慷慨”。这是秦腔的优长,不仅为南方各剧种所不及,就是北方的京剧、豫剧、评剧、川剧和山西梆子,也是略逊一筹的。这一优长,决不可丢掉,若丢掉了.就不是秦腔了。秦腔的缺点在于“粗、直”,是一定要改的.倘若不改,秦腔则很难发展,很可能还要衰落。以我之见,它是秦腔的致命伤,也是长期以来秦腔较难在全国叫响的原因所在。清代秦腔只所以唱红京都,誊满中原,波及四方,出现了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鼎盛时期,正是基于它的优长;而后来落后于京剧、豫剧,乃至越剧、黄梅,却是源于它的缺点的。当然,这也与时代的前进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有关。

我们说它的缺点是“粗”和“直”,是有以下内涵的。粗,表现在它的部分行当,发声欠科学,韵腔欠优美,给人以粗俗、吵杂之感。此以花脸最为突出。这就是音乐专家从音乐学上总结出来的“喊、努、沙、挣、吼”。人云“震倒台”、“挣破颡(sa)”、“吵架唱戏分不开”,正是切中了“粗”这个要害。花脸之外,生、旦行当的“紧板”之处,也有所表露。直,表现在它的直上直下,直起直落,缺乏音乐的旋律美。

秦腔的“粗”和“直”,自然与秦地关中方言有关。关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调的调类相同,但其调值却迥然有异。调类相同,使得同属北方话语系的京、秦两语,相对的较为接近,易于融通。调值相异,却使得两者在语调的律动上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反映到戏曲腔调上,则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语言体系。“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方言.可能就是周、秦、汉、唐时期期的官话,即那时的普通话。纵观中国的文化史,没有哪—种文化现象不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的方言有关的。因此,研究秦腔音乐,对关中方言绝不可小看,说它是秦腔之“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秦腔音乐的优长,源出于此;其缺点之源,亦出于此。

关申方言的声调,分阴、阳、上、去四种调类,其调值各为21、35、5l、55。阴平低降,阳平中升,上声高降,去声高平。反映在秦腔音乐上.中升的阳平和高平的去声,导致其腔调趋向激奋、昂扬,此所谓“大起”;低降的阴平和高降的上声,导致其腔趋向低遏、深沉,此所谓“大落”。如果说。“大起大落”是秦腔音乐的特点和优点(高、强)的话,那么,过于过于受方言制约的某些唱腔,就显露出“粗”、“直”的欠缺了。改革应就此着刀。即通过改革,保留其“高、强”的优长,去其“粗、直”的欠缺,使整个唱腔,根据秦腔故有板式的结构和剧中人不同感情的抒发,在保持其方言特色的前提下,尽量处理得自然些,细腻些,婉转些,动听些,亦即更音乐化些(不是语言化)。具体讲,就是减少过多的“朗诵式”的音乐(不是废除),强化些“咏叹调”、“宣叙调”的音乐。总之,要冲破长期一来仅为关中观众习惯的、过于受关中方言制约的那部分唱腔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把秦腔放在中国民族戏曲大发展的氛围中,加以科学的改革、创造与发展。

如若坚持“既保留其特色,又革除其流弊”的方针,秦腔的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七)舞 台

现今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高科技被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非此,各类事物就难得相应的发展。作为艺术形态的戏曲也是一样。以灯光为例,数十年前,舞台上悬挂的还是油灯、汽灯,后来才发展为电灯。电的应用,引来了舞台灯光的革命,带来舞台美术的出新,并使其步入一个绚丽多姿的舞美世界。以秦腔伴奏为例,本世纪40年代以前,是板胡(二股弦)、笛子、三弦三大件主宰着伴奏,后来加进了二胡、低胡、扬琴、琵琶、筝。再后加进了小提琴、大提琴、贝司、铜木管乐、电子乐等西洋乐器。连吵杂的打击乐也在不断改革。因此,越改越丰富,越改越中听。人们怎么会因改良、革新而拒听、拒看呢?这是科学的巨大进步,是艺术的必然发展,是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自然归宿。一代一代秦腔的革新者,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却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省戏曲研究院同科技界联合攻关,在《西湖遗恨》等剧目中,广泛应用了激光,把舞美革命推向一个新阶段,而交响乐队及电声乐队参与秦腔伴奏,却在秦腔的伴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其实.在艺术和科技联姻发展的道路上,这只是发展历程上的一瞬间。这条追求美的艺途,是很宽、很长,是没有止境的。

秦腔的振兴者,应**远瞩,有力地把握这一趋向和势头,把这条路拓得更宽,铺得更平,延伸得更长。

(八)教 育

秦腔要振兴,人才是根本。用战略家的眼光看,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

剧本创作也好,音乐舞美也好,导演表演也好,都是急需出类拔萃的人才的。否则,一切都是空的。即使是振兴秦腔的领导机构、办事班子、研究单位以及剧院、剧团法人、演出经纪人等,也均需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为此,要特别注重戏曲教育

我省有着重视艺术教育的光荣传统,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以西安易俗社为例,从1912年该社成立时起,当时的有识之士,就特别重视戏曲教育。一期一期地办班,一年一年地严教,终于培养出象刘箴俗、王天民、陈妙华、张咏华等一大批著名的秦腔演员。正因于此。才使得该社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省戏曲研究院,继承发扬了党在延安时期一贯重视戏曲教育的优秀传统和老民众剧团的敬业精神,狠抓“以团代训”,使得人才辈出,戏业兴旺。省戏(艺)校连年的教育成果,各地县戏校的大力兴办,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成立与出色的表演,以及省秦腔青年演员的调演、大赛的举行,“娃娃戏”的连续出台等,都说明省委、省政府对戏曲教育,历来都是重视的、支持的。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经费困难。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学设施,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并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创作、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研究、管理等各类人才。

只要站在战略决策的高度,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一年复一年地坚持抓好人才培养,秦腔未来的前景,一定会是光辉灿烂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