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笑面人》看国外导演

从《推销员之死》到《笑面人》,从美国大导演到法国新锐导演———

昨晚,一出国家话剧院联手法国女导演雅米娜·阿什米打造的雨果经典《笑面人》,在国话剧场上演。在国内外演出团体互访密集的今天,这样的深度合作不仅在国家话剧院是首次,在话剧领域也并不多见。但其实早在1983年,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就曾亲临北京人艺执导了自己的作品 《推销员之死》。两大剧院与国外导演的两度携手除了将两部经典搬上中国舞台外,其为中国话剧界所带来的全新理念或许比演出本身更有价值。

让角色按自己的逻辑生活,绝不替作者图解主题

近30年前首开外国导演来华执导先河的北京人艺,其《推销员之死》至今仍是搬演国外剧目的典范。谈及那次合作,当年的两位主演英若诚和朱琳都曾经撰文详述了自己的感受。在英若诚看来:“阿瑟·米勒从来都是让人物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绝不去替作者图解主题。比如《推销员之死》中,在‘安魂曲’一段,推销员威利已死,妻子琳达有大段哀悼丈夫的独白,按照惯常的思路,这样的场面往往是我们‘点题’的时候。但是,阿瑟·米勒并没有叫琳达去总结威利的一生,而是一连说了五次‘我不明白’。这个时候,她越是‘不明白’,观众就越是‘明白’。”

作为该剧的翻译兼主演,英若诚坦言同阿瑟·米勒合作对于一个演员的提升是多方面的,“他特别强调演员对剧本必须有思考,而且不能是那种浅薄的,似是而非的陈词滥调;对角色必须有分析,但不能是那种直奔‘主题’而去的鉴定书式的图解。”

舞台是思想和哲学的战场

而琳达的扮演者朱琳则对阿瑟·米勒的戏剧观印象深刻:“他曾经几次谈到戏剧的客观效果及现实意义,‘必须让公众明白,舞台是思想的战场,是哲学的战场,是探讨人生命运的地方。是可以陶冶观众、并使之更迫切向往美好生活的出色工具。’这不仅提高了话剧的神圣感,也是他被称为‘美国戏剧良心’的原因。”

另外让朱琳受益匪浅的是阿瑟·米勒对人物分寸的掌握,“虽然他总是以鼓励演员为主,但他对演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丝不苟。他学习与分辨语言的能力很强,有一次我的一句台词重音说得不对,他当场就给指了出来,使大家感到非常惊讶!他对整出戏的节奏、速度要求的严谨程度,对我们后来的很多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洁的舞美避免了喧宾夺主

此次为国话执导《笑面人》的法国导演雅米娜·阿什米虽然没有阿瑟·米勒那么大的名气,但其对经典、特别是雨果作品的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导演理念。由于排练中间突然身体不适,她同国话创作团队一起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制作人周莉还是能够从她以及法国创作团队的创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上感受到与我们通常做法的不同。“《笑面人》的布景除了一块幕布,就只有两座高塔。不过幕布采用的是我们近些年已经很少使用的手绘,显得立体感很强,而两座塔也有着不同的机关变换,一座代表贫困世界,一座代表贵族世界。简洁的舞美与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大制作的理念大相径庭,但其实这恰恰是非常复古的欧洲戏剧的做法。而且简单无比的灯光突出的是演员的表演,不会因大量舞台手段的介入而显得喧宾夺主。”

导演雅米娜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